天津政务网 2019年12月3日星期二

简体| 繁体 无障碍 长者模式

关于天津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来源:综合处 发布时间:2022-03-03 16:41

──2022年2月12日在天津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2022年03月02日 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我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严峻复杂形势,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市委决策部署,认真执行市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决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笃定高质量发展不动摇,积极推进共同富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在“补短、强弱、升级、奠基、惠民”上下功夫,打好“治、引、育、稳、促”组合拳,全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有固,呈现趋势向好、结构更优、动能转强、效益提升的高质量发展态势,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1.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2%,外贸出口总额增长26.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2%,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3%,节能减排减污降碳完成年度任务。主要特点是: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区域一体化水平稳步提升

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取得新进展。有效开展精准错位承接,建立健全重点承接平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市场主体和创新主体来津发展需求为导向,推进试行支持重点企业发展服务保障指引。主动对接北京目标单位,51家央企在津新设机构173个,24家落地重大项目42个,中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核心基地天津基地等一批高质量项目开工建设,北京地区在津投资到位资金同比增长8.5%。完善雄安新区至天津港货运快速通关机制,服务雄安新区绿色通道运输业务超过11000标准箱。三地合作成立智慧教育示范区北方联盟,向雄安新区派驻一批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团队开展专业技术帮扶。

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加快建设。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建成投入运营,成为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打造“公转铁”“散改集”双示范港口,铁矿石铁路运输占比达到65%,保持全国港口领先。天津港班轮航线增加至133条,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0万标准箱,实现历史性跨越。

“一基地三区”建设扎实推进。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加快建设,成功举办第五届世界智能大会,签约项目210个,总投资约1057亿元;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和车联网先导区先后获批,成为唯一双国家级先导区城市。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加快建设,出台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建设条例,航运核心区77项年度任务和航运枢纽116项任务顺利推进,环渤海港口联盟加快组建;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获批建设,旅客吞吐量超过1500万人次;“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快形成,京滨、京唐、津兴高铁提速推进,津静线市域(郊)铁路首段开工。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加快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投入运营,国家租赁创新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改革开放先行区加快建设,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京津两市联合实施第8批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创新措施。

(二)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加速打造,创新引领作用逐步发挥

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高水平建设海河实验室,现代中医药、先进计算与关键软件(信创)、细胞生态、合成生物学、物质绿色创造与制造5个实验室加快建设,聚集各类人才3000余人,30多家龙头企业深度参与。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加快建设,现代中药创新中心获批国家地方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天津版“国之重器”加快打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突破,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首次实现实验室条件下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生物合成,银河麒麟操作系统应用于我国空间站,断热稀土涂层打破国外垄断。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深入落实,大学科技园建设指导意见及配套政策落地实施,认定4家市级大学科技园。高企倍增计划大力推进,梯度培育机制持续优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均突破9000家,市级雏鹰、瞪羚、科技领军(培育)企业分别达到4974家、378家、230家。22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创历史新高。

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改革不断推进,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全面落实,试点开展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改革,在纯太阳能车等领域成功实施“揭榜挂帅”制度,完善“里程碑”管理。推动技术要素市场化流动,科技成果展示交易运营中心建成,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300亿元。落实深入实施人才引领战略加快天津高质量发展意见,先行先试组建创新联合体,创新创业联盟链接高校院所80家、联系领军企业家1600名。在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和获奖数均位居全国第二。

(三)制造业立市成效显现,产业链韧性进一步提升

制造强市加快建设。实施制造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智能科技为引领,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为重点,以装备制造、汽车、石油化工、航空航天为支撑的“1+3+4”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4.1%。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累计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6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6家,130家企业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重点项目有序推进,联想信创产业总部等头部企业项目落地,康希诺新冠病毒疫苗实现量产,空客天津总装线升级扩产A321机型、成功交付首架A350飞机。

重点产业链强有力打造。制定实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着力发展信创、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等12条重点产业链,全面实行“链长制”,逐链打造3—5个重点园区,相关做法被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作为典型经验通报表扬。规模以上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3%、9.6%和15.5%,增速层层递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快速增长50.7%。开展“中国信创谷”建设三年行动,滨海高新区聚集信创产业创新创业企业超千家,以飞腾CPU+麒麟操作系统为基础的“PK”体系市场综合占有率接近80%,信创产业链增加值增长30%以上。

数字经济加快赋能。率先出台促进智能制造地方性法规,实施加快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建设“津产发”数字经济综合应用平台。累计建成5G基站4万个,在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慧港口等重点领域打造一批示范标杆项目,海尔互联工厂成为全球“灯塔工厂”,“云服务”“云体验”等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

(四)“双中心”城市加快建设,内需活力逐步激发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商贸中心城市建设积极推进。获批率先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落实加快发展新型消费实施方案,丰富消费供给,引领消费升级。国家会展中心(天津)一期投入运营,“建博会”“汽车展”“糖酒会”等大型展会接连举办,会展经济带动效应持续显现。海河国际消费季品牌打响,金街成为全国示范步行街,五大道入选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出台进一步促进汽车消费措施,新增3.5万个小客车个人增量指标。区域商贸中心城市加快建设,中国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建设全力推进,天津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获批,大通关基地一期国际邮件互换局开通运营,机场货邮吞吐量同比增长5.4%。

投资关键作用有效发挥。开展两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项目占40%,投资结构明显优化。制造业投资显著发力,全年同比增长13.8%,高于全市投资9个百分点。项目支撑持续增强,中石化天津南港高端新材料项目集群、中芯国际T3等项目启动实施,氢能产业示范区、一汽丰田新能源汽车等项目加快建设,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三星电机陶瓷电容器三期扩能、“两化”搬迁、中沙新材料园等项目建成投产。资金保障持续强化,精准安排专项债券发行,累计发行1073亿元,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32.5亿元。加大社会资本引入力度,海河产业基金46支母基金签署协议,滨海产业发展基金核准8支基金;地铁4、7、8、11号线等PPP项目加快实施。招商引资不断加力,市企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陆续落地,制定全市产业布局和招商指引,实际利用内、外资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五)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市场化改革有序推进。出台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具体措施,加快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财税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出台全面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市区两级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成功上线。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扎实推进,在国家中期评估中达到A级,“一企一策”推动国企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所属国有企业改革启动,市属国有企业混改涉及职业院校隶属关系调整稳步推进。深入落实“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26条”等措施,新登记民营市场主体26.58万户。深入推进产权保护工作,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现全覆盖。开展清理规范转供电不合理加价行为专项行动,整改后每年可为终端用户节省电费7.7亿元。“双万双服促发展”活动深入推动,解决企业问题1.4万个。积极稳妥防范化解债务风险,推进落实“1+4”债务化解方案。召开债券市场投资人恳谈会,有力提振市场信心。

高水平开放持续扩大。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天津意大利中小企业产业园与意大利知名企业形成更多务实合作,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累计入驻企业120家,在亚非欧三大洲19个国家累计建成20个“鲁班工坊”。自贸试验区创新升级,首创五位一体供应链金融创新体系,保税租赁海关监管新模式入选全国第四批“最佳实践案例”。外贸外资促稳提质,进出口总额达到8567亿元,创历史新高。跨境电商出口试点模式实现全覆盖,累计建成海外仓43个,中新天津生态城获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获批,116项试点任务落地实施61项。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扎实推进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实施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36条措施,12项国家评价指标成为标杆。坚决落实国家和我市减税降费各项举措,全年为企业减负超过300亿元。“一制三化”改革3.0升级版加快实施,公布3508个标准化操作规程,实现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编制2021版政务服务事项承诺制清单,可适用承诺制的565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覆盖。“证照分离”改革全面落地,办理涉企经营许可事项13.1万件。推进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二期建设,城市综合信用排名稳居全国前列。质量强市战略深入实施,我市企业单位新增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255项、行业标准115项。召开知识产权保护大会,中国(天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成运营。

(六)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加快

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粮食种植面积560万亩,产量249.9万吨。小站稻种植面积100万亩,提前一年完成振兴规划目标。建成高标准农田27.1万亩,新增设施农业20万亩。“菜篮子”重要农产品自给率继续位居全国大城市前列。高水平举办中国天津种业振兴大会。

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150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全部启动建设,“厕所革命”成效持续巩固。提升改造农村公路300公里,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程全部投入运行,1000余户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基本完成。

农民富裕程度稳步提高。增收渠道不断拓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8%,快于城镇居民收入0.8个百分点。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推进。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和流转服务,蓟州区、静海区首批160个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稳步推进。东西部协作和支援合作升级加力,投入财政资金28.4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202个。

(七)“双城”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城市宜居水平显著提升

“双城”发展竞相辉映。建设创新宜居“滨城”,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短板,56个老旧小区改造加速推进,建设建成一批幼儿园和学校,B1、Z4线轨道交通项目加快建设,Z2线开工,双城间互通互联基础加速完善。建设紧凑活力“津城”,“设计之都”核心区加快打造,高端服务业提速聚集,华为天津区域总部等优质项目相继落户。

城市载体功能不断完善。天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形成阶段性成果,执行土地利用计划750公顷,切实保障有效投资用地需求。轨道交通建设有序推进,国家已批复轨道交通全部开工,地铁4号线南段、6号线二期建成通车。津石高速天津东段主体完工,津汉公路东丽段等普通国省道建设稳步推进。规划建设的41处停车场全部开工,预计增加公共停车泊位1.3万个。小区建设公共充电桩天津模式在全国示范推广,新建各类充电桩超过5000台。

(八)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碳达峰碳中和有序推进

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迈出坚实步伐。率先出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条例,制定“1+N”政策体系,落地实施第一批118项重点任务。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机制不断健全,纳入交易试点的104家企业在全国率先全部履约,全国首单碳中和资产支持票据成功发行,国际领先的智慧能源小镇建成投运。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扎实开展钢铁去产能“回头看”、粗钢产量压减工作。

“871”重大生态工程深入实施。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完成海河故道公园提升改造等17项生态基础设施工程,一级管控区林木绿化覆盖率达到25%,蓝绿空间占比提升至65%以上,碳汇能力明显增强。湿地生态补偿办法完成修订,修复和综合整治集中连片、破碎化严重、功能退化的自然湿地,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珍稀濒危鸟类种群数量明显上升。海岸线生态保护修复持续推进,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修复岸线和滨海湿地任务。生态示范创建持续推进,宝坻区、西青区辛口镇分别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污染防治持续加强。坚持“五控”治气,天津港国Ⅴ及以上集疏港车辆占比达到80%,PM2.5平均浓度降至3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4%。坚持“四措”治水,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100%,12条入海河流水质总体达到Ⅳ类以上。坚持“两控”治土,严格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稳步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平原区平均地面沉降量和沉降严重区面积均较2020年缩小。

(九)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

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始终把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策略,时刻保持热备灵敏状态,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当好首都疫情防控“护城河”。就业增收稳中有进,新增城镇就业37.6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大力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见习机会,加大就业困难人员兜底帮扶力度。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推出24条居民增收措施,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多层次社会保障不断健全,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提高4.5%,失业保险金月人均提高90元,居民医保住院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15.2万名困难群众列入社会救助范围,发放社会救助资金22.3亿元。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制定我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7项高于国家标准,结合实际自选17项标准。推进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全年节省费用34亿元。继续实行提前和延后供暖,完成12490户群众户内暖气改造和115公里供热旧管网改造。20项民心工程群众满意率超过90%。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一老一小”工作扎实推进。新建养老机构24家、照料中心100个,新增养老床位4055张。增加中小学学位5.9万个,疾风厉势推进“双减”工作,线下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达到92.9%。教育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提高。与教育部共建新时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标杆,深化职业教育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高校“双一流”建设有效推进,52个学科入选市级“顶尖学科培育计划”。健康天津提速建设,妇女儿童健康提升计划启动实施,出台实施中医药条例,一中心医院新院区、海河医院四期配套工程竣工,协和天津医院一期、中心妇产科医院原址扩建工程加快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推出“建党百年庆华诞”等群众文化活动,周邓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完成改造并对外开放,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标志性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排球之城”与“运动之都”启动建设,蓟州国家冰上项目训练基地二期工程竣工。社会治理效能进一步提高。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达到5614个,持续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平台融合发展,食品药品监管迈上新台阶。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持续深化,天津市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出台实施,自然灾害防治“九大工程”取得新突破,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稳定健康。

过去一年,面对艰巨、繁重、复杂的改革发展任务和各类风险挑战,全市各方面在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激励下,以坚定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砥砺前行、攻坚克难,经济社会更多领域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也要清醒看到,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是:新旧动能转换仍需持续加力,数字经济与实体产业融合还不够;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落地不够到位,创新环境还需不断优化;国企改革仍需深入推进,民营经济规模偏小活力不强;商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滞后,消费潜力没有充分释放;国际化城市功能亟待增强,营商环境还需进一步提升改善,土地开发利用效率还比较低。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深化之年。做好今年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以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主线、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十二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迎盛会、铸忠诚、强担当、创业绩,把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体现到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成效中,奋力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节能减排减污降碳完成国家下达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聚力落实重大国家战略,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服务雄安新区建设。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和疏解工作方案,用好支持重点企业发展服务保障指引,持续深化部市、院市、校市、企市合作,精准对接引进更多优质资源。跟踪评估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京津合作示范区等市级重点承接平台,全面提升承接能力。完善天津港雄安新区服务中心功能,支持我市职业院校参与雄安新区职教师资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打造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推动区块链、5G等新技术与港口深度融合,升级推广关港集疏港智慧平台。以全球首个零碳码头为起点,谋划打造零碳港区、零碳港口,提升港口绿色能源使用比例。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推动天津港集疏运专用货运通道尽早开工,持续打造“公转铁”“散改集”双示范港口。

加快建设“一基地三区”。围绕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推动国家层面出台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规划,聚焦信创、生物医药、汽车等领域,联合打造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围绕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深化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建设,落地实施津冀港口企业“1+4”合作协议,全面推进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建成京唐高铁、京滨高铁宝坻至北辰段,加快津兴高铁、津静线市域(郊)铁路建设。围绕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积极争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开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试点和数字人民币试点。围绕改革开放先行区,深入落实支持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意见,健全天津自贸试验区与京冀自贸试验区创新联动机制,进一步深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二)聚力制造业立市,持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制造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出台制造业立市若干政策措施和重点产业链专属政策。进一步扩大信创产业优势,落实“中国信创谷”建设规划和支持政策,繁荣PKS生态集群,加快建设中芯国际T3等重大项目。着力壮大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核心研发基地、环泰科技高效太阳能叠瓦组件智慧工厂、中环领先半导体硅片等项目建设。巩固提升高端装备、汽车、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推进临港海洋装备核心区、天津(西青)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中石化天津南港高端新材料项目集群、“两化”搬迁二期产业链项目和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示范区加快建设。

集中攻坚重点产业链。深入推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落实12条重点产业链工作方案,“一链一策”打造产业链生态。梯次培育优质企业,遴选若干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市级“链主”企业,择优推荐国家级“链主”企业,新增20家市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60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6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强链群协同,逐链打造若干重点产业园区,推出10个特色鲜明的市级产业主题园区。继续用好“产业链撮合对接”机制,发挥联盟、协会、商会作用,保障产业链上下游畅通。

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落实“津产发”数字经济综合应用平台建设方案,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现代服务业数字化发展、商贸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发挥智能制造专项资金作用,加大企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力度,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新建100个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加快5G、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应用规模化发展,新建5G基站1万个,打造一批数字化集聚区、示范园区和主题楼宇。

(三)聚力提升创新能级,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完善科技创新平台。高标准建设海河实验室,建立完善重点产业链对接机制,出台资金使用、项目管理、人才引育、机制改革等政策指引,努力创造“从0到1”的原创成果,全力推进“从1到N”的产业化应用。促进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省部共建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承接更多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国家科技创新汇智等平台形成承接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能力。

强化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有效衔接。深入落实大学科技园建设指导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市级大学科技园认定与绩效评价,力争新认定3—5家。发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运营中心作用,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1400亿元。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争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均突破1万家,雏鹰、瞪羚、领军企业分别达到5000家、350家、240家。高水平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打造智慧城市、自主算力引擎等国家级标杆示范区。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强化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推行“揭榜挂帅”等新机制,实行“技术总师负责制”,完善“里程碑”管理;改革完善财政科研经费管理,健全科技成果评价机制,赋予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强化资金支持,健全覆盖科技型企业成长全周期的风险投资体系,加大高成长初创专项投资等扶持力度,继续实施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政策。强化引才育才,加力实施“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培养打造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四)聚力打造“双中心”城市,有效释放投资消费潜力

加快建设国际消费和区域商贸中心城市。深入落实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打造消费新地标,引领消费新时尚。发挥会展经济带动作用,制定推动会展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确保国家会展中心(天津)二期建成投用,精心办好世界智能大会、新领军者年会等重大展会。促进消费多业态融合,打造“佛罗伦萨名品”、V1汽车世界、“洋楼文化”等主题消费商圈,继续实施老字号振兴工程,做强数字消费、康养消费、文化消费、银发经济等,培育引进一批商贸大企业、消费大品牌、电商大平台。

(下转第4版)

(上接第3版)

打造特色鲜明网红“打卡地”,建设国家海洋休闲运动中心,形成一批精品民宿。出台建设区域商贸中心城市行动方案,加快构建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争取获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形成商贸资源配置高地。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强化项目储备转化,组织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适度超前布局基础设施,精心谋划交通、能源、水利、防灾减灾、新基建等领域项目,加快开展天津港西部铁路通道、津潍铁路等前期工作,推动供水、供热、燃气等城市管网改造建设;聚焦宁河区、蓟州区等生态涵养区发展,推动实施宁河七里海、蓟州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项目。强化产业项目支撑,加快联想(天津)智慧创新服务产业园、特变电工数字化工厂等建设进度,推动一汽丰田新能源工厂、“两化”搬迁等投达产见效。强化资金支持保障,全力争取专项债券和中央预算内资金,建立资金直达机制;搭建常态化银项对接平台,引入更多金融活水。强化招商引资,发布实施全市产业布局和招商指引,瞄准重点央企、知名民企、优质外企等精准招商、以商招商,实际利用内资增长7.3%左右。

(五)聚力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更高水平改革开放

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出台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具体措施,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所属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具备条件的市管重点企业完成“一企一策”改革。完善财政支持区域发展政策体系,实行市和区收入共同增长正向激励。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重新制定引进民营企业总部认定奖励政策,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做好上市后备企业梯次培育,力争上市企业数量达到90家。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构建重点行业领域以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机制。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严格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和预算约束,持续推动重点市属国有企业债务风险化解,强化对7家法人机构风险的源头治理。推动住房租购市场均衡发展,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提档升级,提高中欧(中亚)班列运营质量,优化“鲁班工坊”全球布局。加快建设天津意大利中小企业产业园、中日(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加强自贸试验区“首创性”制度创新,力争临港综合保税区尽快获批。扩大外贸外资新优势,实际利用外资达到55亿美元,推动建设大通关基地,加快中国(天津)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鼓励发展海外仓等新业态。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推动国家数字服务出口、中医药服务出口、文化出口基地能级跃升。

创新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减税降费力度,落实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等政策,加强整治拖欠中小微企业账款等问题;推动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落实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支持工具,促进融资增量、扩面、降价。创建一流营商环境,对标国家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标准,制定落实任务清单;深入推进“一制三化”和“证照分离”改革,落实政务服务标准化,动态调整事项清单,制定发布国家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与我市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清单对应关系表;实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若干规定,持续提升市场主体登记法治化、便利化水平。

(六)聚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坚决维护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新建高标准农田2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达到542.8万亩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保持在90%以上。主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蔬菜产量稳定在255万吨以上,生猪存栏稳定在170万头左右。持续壮大“津农精品”规模,提高小站稻品牌溢价能力。推动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提升乡村宜居水平。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深化农村“厕所革命”,建成第二批150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大力推动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村和扶持经济薄弱村工作,指导具备条件的经济合作社深化改革为股份经济合作社,加快推动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多措并举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和支援合作,助力受援地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七)聚力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统筹发展与减排,建立完善我市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加强碳排放核查监管,健全碳市场交易管理。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优化能耗强度管控。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东北郊电厂等燃煤机组改造升级。推动外电入津通道前期工作,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扩大清洁能源利用规模。做好煤电油气运调节工作,切实保障能源供应安全。

持续推动“871”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强化双城间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加快拆迁与生态修复、造林绿化等重点工程建设,继续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建设海河流域中下游区域全国流域试点。深入实施湿地自然保护区“1+4”规划,推进生态移民、土地流转、湿地修复等工程。推动海岸线修复建设,完成中新天津生态城临海新城北堤防潮等工程,打造“美丽海湾”。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探索价值实现的天津路径。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1+3+8”行动,有序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坚持PM2.5和O3协同控制,完成热电厂15公里范围内燃煤锅炉改燃任务,PM2.5浓度、优良天数比率达到国家要求。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坚持陆海统筹、河海共治,加快补齐城镇水治理基础设施短板,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达到国家考核要求,12条入海河流稳定消劣。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强农用地分类管理,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加快污染地块修复治理和后期管理,坚决防止新增土壤、地下水污染。

加力构建“双城”发展格局。精心建设创新宜居“滨城”,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推动第五中心医院市级医学中心建设,启动泰达时尚广场等城市更新项目,加快B1、Z2、Z4线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精心建设紧凑活力“津城”,实施服务业改革开放发展工作措施,大幅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集聚高端服务业新业态,加快“设计之都”载体建设,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不断增强城市载体功能。完成天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新一轮轨道交通线网、综合交通体系等规划编制,深入落实储备土地类项目全生命周期“四本预算”管理。推动塘承高速滨海新区段实现通车,加快地铁7、8、10、11、4号线北段等建设,建成开通10号线一期。出台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中长期发展和布局规划,完成宝坻引江供水、尔王庄水库与宝坻石化管线联络工程。建成津滨水厂二期工程,实施新开河、芥园、杨柳青水厂提升改造。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提高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有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内涝系统化治理,扎实开展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惠民工程,推进园林绿化建设,创建50个精品公园,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镇比例达到30%。

(八)聚力实现共同富裕,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决果断有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落实“四早”要求、压实“四方责任”,紧盯海空两港、进京通道、聚集场所、聚集活动,强化冬奥会和重要节假日期间疫情防控,持续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精准打赢疫情防控围歼战、歼灭战。

扎实推进稳就业增收入。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实施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工程,制定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若干举措,切实做好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稳就业工作,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落实年度促进群众增收主要措施,认真组织根治欠薪专项执法行动。

兜牢民生保障底线。精心组织实施20项民心工程。做好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工作,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努力实现法定人群全覆盖,适时调整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稳步提升居民医保门诊报销待遇,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实施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措施,修订低保、特困人员认定办法,实现救助对象精细分类分层救助。持续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推动全市177个老旧小区改造,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试点工作,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落实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年行动任务,新增义务教育学位3.3万个,巩固“双减”工作成效;着力增加市内六区普通高中学位供给,加强“品牌高中”建设;部市共建新时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标杆,支持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建设;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持续推进49个特色学科群建设。提升“一老一小”幸福感。出台实施整体解决方案,健全老龄工作制度机制,努力实现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100%、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40%。推动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落实国家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出台实施具体举措。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加快中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核心基地天津基地建设,协和天津医院一期建成投用。推进市第三中心医院、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完成中心妇产科医院、胸科医院等改扩建工程,推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建设。持续推进健康天津行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推进全域创建文明城市三年行动,做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加快推动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落实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天津段)建设保护规划,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持续推进“排球之城”“运动之都”建设,建设一批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乡村体育健身设施等,创建1家市级体育产业基地。统筹发展与安全。全面完成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紧盯危险化学品、城镇燃气、消防等领域,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完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机制,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除险加固大清河左堤险工险段。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持续建设法治社会,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切实抓好网络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保护退役军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合法权益,做好青年、人防、全域科普、八五普法、禁毒、档案、基础测绘等工作,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天津。

各位代表,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市十七届人大六次会议决议及批准的年度计划,抢抓机遇、奋发有为,锐意进取、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