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我市从2016年起连续向西藏昌都、新疆和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甘肃、青海5个地区(单位)41所学校派出96个团组1325名教师,开展“组团式”教育人才帮扶,帮助受援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同时打造了一批具有天津特点的教育帮扶品牌,建立起与各受援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常态化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有效提升了受援地教育水平。坚决落实“建好一所学校、代管一所学校、示范一个地区”要求,持续提升教学质量。和田地区天津高级中学“津和班”2024年毕业班一本上线率和一本录取率均为100%。昌都市实验小学援藏教师团队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获“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
二是引入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因地制宜提供教学方法借鉴,提升学校管理效能,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当地县域及乡村下沉。昌都市实验小学开设了无人机、智能机器人等课程,填补了当地小学科技教育的空白。兵团第十一师第四中学杨磊老师牵头创建“趣编程”科学工作室,培养百余名青少年编程爱好者,被中国科协青少年活动中心评为“全国最具特色科学工作室”。
三是留下了一批带不走的教育人才团队。通过“传帮带”模式加速本地教师成长,培养出多名教育名师。昌都第二高级中学天津帮扶团队成立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与当地90名教师建立了师徒关系,有效推动了昌都二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大幅提升。黄南州中学“组团式”支援团队充分发挥援派教师“种子”作用,建立健全“传帮带”人才培养机制,建立起校际、省际联合教研共同体,实现了从“输血”向“造血”的飞跃,为当地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教育人才队伍。
四是打造了一批天津教育帮扶品牌。初步形成了“以教育人才帮扶为龙头、以立德树人为育人方向、以‘输血’变‘造血’援助为重点、以促进交流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为目标”的“组团式”教育人才帮扶天津模式。打造了以大学生援疆支教“津石榴”思政援助、夏河县藏族中学首届周恩来班为代表的一批享誉全国的子品牌。
五是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组团式”教育人才帮扶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向纵深拓展。昌都第二高级中学天津帮扶团队捐赠了10000余册图书,与52户贫困家庭结对认亲,与28名学生结成定期资助帮扶对象。昌都实验小学帮扶团队积极对接天津名校强校,搭建线上远程教研平台,到贡觉县开展送培送教活动,还组织受援学校师生来津开展学访、夏令营等活动,促进两地青少年交往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