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津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2-03-03
──2022年2月12日在天津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2022年03月02日 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我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严峻复杂形势,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市委决策部署,认真执行市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决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笃定高质量发展不动摇,积极推进共同富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在“补短、强弱、升级、奠基、惠民”上下功夫,打好“治、引、育、稳、促”组合拳,全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有固,呈现趋势向好、结构更优、动能转强、效益提升的高质量发展态势,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1.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2%,外贸出口总额增长26.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2%,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3%,节能减排减污降碳完成年度任务。主要特点是: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区域一体化水平稳步提升
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取得新进展。有效开展精准错位承接,建立健全重点承接平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市场主体和创新主体来津发展需求为导向,推进试行支持重点企业发展服务保障指引。主动对接北京目标单位,51家央企在津新设机构173个,24家落地重大项目42个,中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核心基地天津基地等一批高质量项目开工建设,北京地区在津投资到位资金同比增长8.5%。完善雄安新区至天津港货运快速通关机制,服务雄安新区绿色通道运输业务超过11000标准箱。三地合作成立智慧教育示范区北方联盟,向雄安新区派驻一批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团队开展专业技术帮扶。
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加快建设。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建成投入运营,成为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打造“公转铁”“散改集”双示范港口,铁矿石铁路运输占比达到65%,保持全国港口领先。天津港班轮航线增加至133条,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0万标准箱,实现历史性跨越。
“一基地三区”建设扎实推进。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加快建设,成功举办第五届世界智能大会,签约项目210个,总投资约1057亿元;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和车联网先导区先后获批,成为唯一双国家级先导区城市。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加快建设,出台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建设条例,航运核心区77项年度任务和航运枢纽116项任务顺利推进,环渤海港口联盟加快组建;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获批建设,旅客吞吐量超过1500万人次;“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快形成,京滨、京唐、津兴高铁提速推进,津静线市域(郊)铁路首段开工。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加快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投入运营,国家租赁创新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改革开放先行区加快建设,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京津两市联合实施第8批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创新措施。
(二)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加速打造,创新引领作用逐步发挥
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高水平建设海河实验室,现代中医药、先进计算与关键软件(信创)、细胞生态、合成生物学、物质绿色创造与制造5个实验室加快建设,聚集各类人才3000余人,30多家龙头企业深度参与。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加快建设,现代中药创新中心获批国家地方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天津版“国之重器”加快打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突破,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首次实现实验室条件下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生物合成,银河麒麟操作系统应用于我国空间站,断热稀土涂层打破国外垄断。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深入落实,大学科技园建设指导意见及配套政策落地实施,认定4家市级大学科技园。高企倍增计划大力推进,梯度培育机制持续优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均突破9000家,市级雏鹰、瞪羚、科技领军(培育)企业分别达到4974家、378家、230家。22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创历史新高。
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改革不断推进,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全面落实,试点开展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改革,在纯太阳能车等领域成功实施“揭榜挂帅”制度,完善“里程碑”管理。推动技术要素市场化流动,科技成果展示交易运营中心建成,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300亿元。落实深入实施人才引领战略加快天津高质量发展意见,先行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