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甘肃省清水县的资源禀赋,天津市河北区通过东西部协作机制,强化“科技赋能、标准生产、品牌营销”三项举措,构建了从菌种研发、标准化生产到品牌营销的全产业链体系,推动产业从“初级种植”向“全链增值”转型,形成了“政府引导、科技驱动、企业主体、农户参与”的多元协作格局,提升了产业韧性和附加值,实现产品溢价和农民持续增收,推动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探索出一条依托特色产业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项目实施以来,清水县建成食用菌标准化基地43个、种植大棚1179座,产业规模超2000万棒。
强化科技赋能,筑牢产业根基。
针对菌种依赖外购、生产技术落后的核心瓶颈,河北区精准施策,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共建研发平台,投入协作资金104万元,建设3个专业化菌棒生产基地,引入数字化管控系统,使菌棒合格率提升至98%以上,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建立“专家工作站+院地合作基地”,成功选育8个适宜本地种植的优质菌种,实现了核心菌种自主可控。创新技术帮扶模式,发挥津甘科技协作机制作用,推动院企结对共建,形成“专家蹲点指导+技术员分片包联+农户实操实训”的技术帮扶模式。在全县43个基地设立“田间试验站”,开展试验示范10余项,累计提供技术支撑200余次,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推动标准生产,促进提质扩面
河北区通过资金注入、园区共建、模式创新,推动清水县食用菌产业从“粗放式、零散性种植”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跨越。一是建设标准化产业聚集基地。累计投入协作资金3332万元,用于白沙镇食用菌现代农业产业园和15个乡镇标准化基地建设,扩大食用菌种植规模,推动该园区获评2025年“省级食用菌产业园”,成为产业集聚发展的核心平台。二是持续提升产品品质。推广“五统一”管理模式(统一品种选型、菌棒供应、技术规程、品牌包装、市场销售),编制全流程操作手册,使产品优质率提升至95%,亩均产值增加2万元。三是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投入资金近100万元,强化“1+1+N”人才孵化机制,开展培训15期、田间教学50余次,培育农民600余人,带动86个合作社、3200余户农户融入产业联合体,健全了联农带农机制。
深化品牌营销,拓展增收渠道
精准对接市场,助力清水食用菌实现品牌化、高值化转型。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投入15万元协作资金,集中力量协助培育“清水黑木耳”“清水香菇”两大区域公用品牌,先后完成绿色食品认证3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1项,“清水香菇”入选“甘味”品牌目录,产品溢价能力提升近30%。构建多元销售网络,投入60万元作为奖补资金,拓展消费市场。线上开设“清水特产馆”,2024年直播带货额突破800万元;线下设立“清水食用菌”专柜,年销售达300吨,全县食用菌产业带动户均增收1.2万元,将产业效益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收入。




.jpg)




津公网安备120103020009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