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全力打好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攻坚战,努力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天津市和滨海新区的殷切期望,也是新阶段对天津滨海新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要求。
“ 十一五 ” 时期,是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改革进程中一个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时期。 2005 年,滨海新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2006 年,国务院批准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9 年,国务院同意把滨海新区设为行政区,新区开发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5 年来,滨海新区强基础、聚能量,调结构、促转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国发 2006[20] )中关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是:
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 “ 三北 ” 、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面完成 “ 十一五 ” 规划目标
统计数据表明,滨海新区经济总量连续跨越 2000 、 3000 、 4000 亿元台阶,到 2010 年,滨海新区生产总值达到 5030.1 亿元, 5 年年均增长 22.5% ,已经进入 5000 亿元俱乐部。实现财政收入 1006 亿元,年均增长 28.4% ,是规划目标 700 亿元的 1.44 倍。 5 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9522.8 亿元,是规划目标 5000 亿元的 1.9 倍。
“ 十大战役 ” 全面展开,开发建设尽展恢弘气势
按照中央和天津市委 “ 全力打好开发开放攻坚战、努力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排头兵 ” 的指示精神和决策部署,滨海新区区委将打好开发开放攻坚战细化为 “ 十大战役 ” 。以 “ 十大战役 ” 为平台,整合各种资源和优势,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实现全面开花,整体上新水平。 “ 十大战役 ” 嘹亮的进军号,奏响了新区大开发、大建设的华彩序章,标志新区从重点开发转入全面建设阶段。 “ 十一五 ” 时期, “ 十大战役 ” 完成总投资约 2000 亿元,一批高水平大项目建成投产或落地建设。
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百万吨乙烯、千万吨炼油、空客 A320 、中航直升机、维斯塔斯风电设备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新一代运载火箭、 300 万吨造修船、和谐型大功率机车等大项目开工建设。 “ 天河一号 ” 一跃成为世界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标志着我国超级计算机发展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同时,滨海新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循环绿色发展特色不断彰显,为新时期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
载体功能逐步完善,城乡面貌发生喜人变化
天津港 25 万吨级深水航道和 30 万吨级原油码头投入使用,滨海机场一期工程竣工,海关综合通关效率显著提高,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功能明显增强。 2010 年,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 4 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 1000 万标箱。城区面貌、环境卫生、道路交通、绿化及各类公用设施水平不断提升,居民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宜居城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综合配套改革深入推进,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重大突破,撤消了塘沽、汉沽、大港三个行政区,组成了部门精简的统一行政区。金融创新不断深入,渤海、船舶等多只产业投资基金成功运作,私募股权基金加快集聚。股权交易所、排放权交易所等创新型交易市场运营, “ 单船单机 ” 、意愿结汇试点取得成效。特别在行政管理、土地管理、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行政审批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极大地激发了新区的发展活力。
对外开放进一步拓展,国际化程度逐步提高
伴随东疆保税港区首期封关运作和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的投入运行,目前全国 10 类特殊监管区域中,滨海新区已拥有 8 类。在内陆城市设立了 18 个无水港,天津港近 70% 的货物吞吐量来自外省市。对外开放成绩显著,世界 500 强企业中已有 109 家在新区投资。 “ 走出去 ” 战略取得丰硕成果,天津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参与开发的埃及 — 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成为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的成功范例。
民计民生持续改善,和谐社会建设有序推进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等高等院校快速发展,职业学校和中小学布局进一步优化。建成了泰达医院等一批文化卫生体育设施,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实施了 “ 强街强镇 ” 战略,街镇经济飞速发展,带动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十一五 ” 时期,是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改革进程中一个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时期。 2005 年,滨海新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2006 年,国务院批准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9 年,国务院同意把滨海新区设为行政区,新区开发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5 年来,滨海新区强基础、聚能量,调结构、促转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国发 2006[20] )中关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是:
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 “ 三北 ” 、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面完成 “ 十一五 ” 规划目标
统计数据表明,滨海新区经济总量连续跨越 2000 、 3000 、 4000 亿元台阶,到 2010 年,滨海新区生产总值达到 5030.1 亿元, 5 年年均增长 22.5% ,已经进入 5000 亿元俱乐部。实现财政收入 1006 亿元,年均增长 28.4% ,是规划目标 700 亿元的 1.44 倍。 5 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9522.8 亿元,是规划目标 5000 亿元的 1.9 倍。
“ 十大战役 ” 全面展开,开发建设尽展恢弘气势
按照中央和天津市委 “ 全力打好开发开放攻坚战、努力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排头兵 ” 的指示精神和决策部署,滨海新区区委将打好开发开放攻坚战细化为 “ 十大战役 ” 。以 “ 十大战役 ” 为平台,整合各种资源和优势,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实现全面开花,整体上新水平。 “ 十大战役 ” 嘹亮的进军号,奏响了新区大开发、大建设的华彩序章,标志新区从重点开发转入全面建设阶段。 “ 十一五 ” 时期, “ 十大战役 ” 完成总投资约 2000 亿元,一批高水平大项目建成投产或落地建设。
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百万吨乙烯、千万吨炼油、空客 A320 、中航直升机、维斯塔斯风电设备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新一代运载火箭、 300 万吨造修船、和谐型大功率机车等大项目开工建设。 “ 天河一号 ” 一跃成为世界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标志着我国超级计算机发展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同时,滨海新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循环绿色发展特色不断彰显,为新时期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
载体功能逐步完善,城乡面貌发生喜人变化
天津港 25 万吨级深水航道和 30 万吨级原油码头投入使用,滨海机场一期工程竣工,海关综合通关效率显著提高,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功能明显增强。 2010 年,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 4 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 1000 万标箱。城区面貌、环境卫生、道路交通、绿化及各类公用设施水平不断提升,居民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宜居城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综合配套改革深入推进,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重大突破,撤消了塘沽、汉沽、大港三个行政区,组成了部门精简的统一行政区。金融创新不断深入,渤海、船舶等多只产业投资基金成功运作,私募股权基金加快集聚。股权交易所、排放权交易所等创新型交易市场运营, “ 单船单机 ” 、意愿结汇试点取得成效。特别在行政管理、土地管理、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行政审批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极大地激发了新区的发展活力。
对外开放进一步拓展,国际化程度逐步提高
伴随东疆保税港区首期封关运作和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的投入运行,目前全国 10 类特殊监管区域中,滨海新区已拥有 8 类。在内陆城市设立了 18 个无水港,天津港近 70% 的货物吞吐量来自外省市。对外开放成绩显著,世界 500 强企业中已有 109 家在新区投资。 “ 走出去 ” 战略取得丰硕成果,天津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参与开发的埃及 — 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成为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的成功范例。
民计民生持续改善,和谐社会建设有序推进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等高等院校快速发展,职业学校和中小学布局进一步优化。建成了泰达医院等一批文化卫生体育设施,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实施了 “ 强街强镇 ” 战略,街镇经济飞速发展,带动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