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背景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专题回顾  >  滨海新区
滨海新区
  • 新区大力发展互联网总部经济 2017-03-17

      2020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规模将达1500亿元
      从市工信委日前召开的相关会议上了解到,作为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主要载体,滨海新区目前聚集了全市70%以上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业务收入占总量的90%。到2020年,滨海新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规模将达到1500亿元,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重点产业园区将达到5个,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20家,培育形成物联网核心技术、集成电路设计、工业软件、行业互联网服务、数字内容、跨境电商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5G移动通讯等创新业态有所突破,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水平全国领先。
      “十三五”期间,滨海新区将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建设为抓手,建设承接京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技术交流和产业合作的高水平载体,将滨海新区打造成为京津冀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建设的重要支撑和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典型示范。将大力发展互联网总部经济,重点面向北京中关村,引进一批平台型互联网总部企业,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将坚持园区式发展模式,集中资源夯实产业发展载体,促进产业集聚和集群式发展。重点提升滨海新区云计算产业基地、国家动漫产业园、滨海信息安全园等特色产业园区综合发展水平,建设专业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引导产业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将完善一批重大科技、产业创新平台,深化管理改革创新,吸收、利用各类外部资源,促进重大科研成果创新和产业化,迅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内生增长动力水平。将加强与社会资本合作,建立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领域产业投资子基金,加强资本对产业的服务、带动作用。
      
  • 滨海新区建京津冀协同发展引领区 2017-03-14

      代表委员议政录
      宗国英等代表联名建议
      滨海新区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具有区位、政策、产业、交通等独特优势,在落实重大国家战略中应该更好地发挥撬动作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宗国英等代表联名建议,国家支持天津滨海新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引领区。
      发挥引领作用的“底气”在哪里?宗国英列举了一组数据。在推进产业对接方面,截至2016年共引进来自北京重点项目2000个,实际到位资金2300亿元。在科技协同创新方面,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北京大学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中科院智能识别研究院等相继落户,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揭牌运营,未来科技城建设加快推进,京津合作示范区启动建设。在深化改革开放方面,天津自贸区推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八项措施,“三个一”通关模式运作良好,在京冀地区设立10个无水港,通关效率提升30%。同时,在完善交通体系、生态治理、发展社会事业等方面也可圈可点。“这些成绩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综合、齐头并进、相得益彰。加之地理位置、产业基础特别是改革开放创新试验方面的独特优势,新区完全有能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宗国英说。
      宗国英等代表建议,从国家层面统筹协调三方面问题,支持滨海新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引领区。
      一是在交通一体化上取得突破。尽快推动津保忻、津石、津承等铁路建设,加快建设京台、唐廊、京秦等高速公路,支持滨海新区轨道交通、快速路等内部交通体系建设。支持天津港开通中欧班列,进一步开放空域资源,加密航班航线,增强海空两港功能。
      二是加快建设平台载体。支持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建设,打造京津冀科技联动转化合作载体。在于家堡金融区布局京津总部企业集聚区,打造京津冀总部企业协同发展集聚载体。支持空港经济区建设临空经济示范区和航空物流园区,打造京津冀机场系统发展合作载体。支持中欧先进制造业产业园建设,成为京津冀高端装备产业集聚发展样板区。依托天津自贸区建设,推进进口国际贸易市场体系和平台建设,打造京津冀政策创新服务载体。加快建设南港石化产业基地,打造京津冀石化产业合作对接载体。加快建设京津临海教育旅游文化合作区,打造京津冀高端旅游文化合作载体。加快建设未来科技城,打造京津冀科研技术转化合作载体。
      三是支持滨海新区率先开展区域一体化的相关改革。支持滨海新区探索医疗保险一体化、户籍一体化、人才一体化、义务教育一体化等政策,助推京津冀地区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 新区与曹妃甸加强区域合作 2017-03-14

      包括港口和航线、打造金融服务平台等合作内容
      日前,滨海新区与唐山市曹妃甸区举行座谈会,签署深化区域合作协议,构建区域合作与互动发展新格局。
      此次签约,将进一步深化两地合作,推动区域间发展要素和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构建起区域合作与互动发展的新格局。围绕深化两地合作,双方将积极推进产业分工合作,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平台;推动自贸试验区政策共享,共同推进天津自贸试验区曹妃甸片区申报工作;加强中新天津生态城与曹妃甸生态城交流合作,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供积极的探讨和典型示范;积极推进各层次交流交往,形成联系紧密、协调一致的合作机制。
      座谈会后,东疆保税港区管委会与曹妃甸综合保税区管委会、中心商务区管委会与曹妃甸综合保税区管委会、临港经济区管委会与曹妃甸区人民政府分别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天津港集团与曹妃甸综保港务有限公司签署港口和航线合作框架协议,天津自贸试验区津澳国际贸易服务中心与曹妃甸综保投资公司签署打造金融服务平台合作框架协议,天津自贸试验区津澳国际贸易服务中心与河北保通数据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东疆进出口直营中心与曹妃甸综保投资公司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 “中国制造2025”在天津试点示范 2017-03-13

      代表委员议政录
      李朝兴等代表联名建议
      本报北京专电 “十三五”时期,天津将加快落实“中国制造2025”,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全力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对此,李朝兴等代表就支持天津实施这一战略提出相关建议。
      一是支持天津滨海新区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李朝兴说,滨海新区制造业基础雄厚,发展优势明显,拥有6家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9家市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具备了创建基础和条件。
      二是支持天津创建现代中药制造业创新中心。“近年来,天津现代中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领军企业和优势产品不断涌现,具备了创建现代中药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基础。”李朝兴说,通过创建现代中药创新中心,搭建产业创新平台,将推动建立政产学研用创新联盟,为提升我国中药现代化水平提供支撑。
      三是支持天津打造中欧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李朝兴等代表建议,尽快批准在天津滨海新区建设中欧先进制造业产业园,进一步深化与欧盟区域合作,实现高端项目和园区建设模式双突破。
      四是支持重大工程项目在天津试点示范。李朝兴等代表建议,围绕“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九大任务、五大工程和十大重点领域,支持天津建设一批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工程的试点示范。立足天津航空航天产业聚集优势,支持重型火箭、重型直升机等国家标志性重大项目落户天津。
      
  • 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超4万元 2017-03-10

      同比增9.2% 工资性收入仍是主要来源
      昨日从滨海新区获悉,2016年,滨海新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2625元,比上一年增加3580元,同比增长9.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2869元,同比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719元,同比增长8.8%,增幅均高于全市水平。
      从居民收入四大来源看,去年新区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转移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经营净收入分别为30791元、6293元、3698元和2087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1.8%、14.7%、8.6%和4.9%;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和财产净收入分别为12391元、5186元、2434元和708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9.8%、25.0%、11.7%和3.4%。这表明工资性收入仍是城乡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 滨海新区反腐倡廉教育基地揭牌 2017-03-02

      2月28日,滨海新区反腐倡廉教育基地揭牌。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书记宗国英为基地揭牌。
      滨海新区反腐倡廉教育基地位于滨海新区区委党校教学楼三楼,总面积约750平方米。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反腐倡廉,廉韵扬帆,主要宣传历届中央领导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要求、党内法规制度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成就。第二部分为乘风向前,任重道远,主要宣传滨海新区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落实两个责任、推进监督执纪问责、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成果。第三部分惊涛拍岸,后人可鉴,主要是通过天津市、滨海新区以及全国其他地区的典型案例,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算好人生七笔账,走好脚下路。第四部分比肩思齐,百舸争流,主要宣传历代廉政典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做到廉政勤政。第五部分为互动空间,鉴心明行,主要通过随机答题体验,促进党员干部进一步认识廉政的重要性。
      
  • 滨海新区市场主体近16.3万户 2017-02-24

      自贸试验区红利“招龙引凤”
      近日从滨海新区市场监管局获悉,2016年,新区全面优化审批流程、深化服务举措、推动登记便利化,推动新区市场主体平稳发展。全年新增市场主体33981户。其中,自贸试验区红利“招龙引凤”,新增市场主体13570户,占新区新增市场主体近4成,东疆保税港区成外资企业落户首选区域。截至目前,新区实有市场主体162773户,同比增长26.52%。
      据了解,新区内资企业快速增长。内资企业实有100424户,注册资金28753.98亿元,比2015年同期增加7442.93亿元。同时,民营经济活力充沛,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市场主体准入便利化等多项改革措施叠加效应持续发力,资金投入大幅提升。去年新增民营企业20970户,注册资本6738.9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53%和79.92%。
      值得一提的是,天津自贸试验区所带来的投资门槛降低、产业开放、简政放权、金融改革等多重利好为外商投资带来了新机遇,外资企业增长迅速,去年新增890户。其中,东疆保税港区新增外资企业588户,占滨海新区新增外资企业总数的53.9%。自贸试验区新增外资企业注册资金298.23亿美元,占全区新增总量的97.35%。此外,政策红利也推动了自贸试验区快速发展,除了负面清单的实施推动外资企业发展,去年6月1日在自贸试验区实施的名称自主申报改革更是进一步实现了准入便利化。现通过名称自主申报平台申报的有20233个,已通过15391个,完成设立登记6092个。
      目前,天津自贸试验区东疆保税港片区金融和租赁产业成为领先全国的优势产业,累计注册金融租赁和融资租赁企业2044家,成为我国融资租赁业重要聚集地之一。中心商务区国际贸易与跨境电商、科技互联网、文化创意与教育等产业初步形成产业集群。在天津机场片区,京东、聚美优品等一批跨境电商行业龙头项目也已完成签约落户。
      
  • “四个共同打造” 助力协同发展 2017-02-20

      滨海新区与唐山沧州两市签署“一区两市”合作协议
      <!---->
      日前,滨海新区党政代表团分别赴河北省唐山市和沧州市学习考察,落实天津市与河北省签署的“1+4”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一区两市”相关合作协议。
      学习考察期间,滨海新区政府和唐山、沧州两市政府就全面深化合作,分别签署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的框架协议和全面推进协同发展的框架协议;天津港集团就加强港口合作,与唐山港签署了《津唐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合作协议》,与沧州港签署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两港合作的框架协议》;就自贸区政策延伸、清洁能源和环保领域合作,东疆保税港区管委会与唐山市商务局签署了关于设立进口商品直营中心分支机构合作协议,唐山市发改委与天津泰达环保有限公司签署合作框架协议。通过签署上述协议,进一步明确“一区两市”合作将以“四个共同打造”为努力方向和着力重点。
      一是共同打造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业合作平台。滨海新区和唐山、沧州两市共建津冀(滨唐)产业示范区和津冀(滨沧)产业示范区,把滨海新区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现代物流等优势产业梯度转移,推动产业优势互补。加强“一区两市”旅游规划紧密衔接,统筹整合旅游资源、产品和路线,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共同打造区域一体化旅游品牌。鼓励滨海新区农业龙头企业在唐山、沧州设立农业示范园区,谋划建设绿色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和都市圈休闲农业基地。
      二是共同打造共建共享、高效便捷的基础设施平台。加强“一区两市”规划部门的沟通,促进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衔接,推进滨石高速、环渤海城际铁路以及滨海公路、高大公路等路网建设,谋划建设滨海新区与渤海新区轨道交通项目,加快推进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运输服务一体化进程。加大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力度。加强中新天津生态城与曹妃甸生态城交流合作,合力推进芦台开发区、汉沽管理区建设发展。
      三是共同打造双向开放、政策共享的开发开放合作平台。以天津自贸区的政策延展为突破口,在金融服务、汽车进口业务、现代仓储物流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天津自贸区曹妃甸片区和黄骅港延伸区申报工作,争取国家批复支持。按照统一规划、分工协作原则,推进天津港和唐山港、沧州港全面合作,相互补充、合理布局货运航线,推动天津港散货业务有序转移,开通天津港与唐山港的外贸内支线。推进海关、海事、检验检疫等方面的政策互通、资质互认,加快实现通关联检一体化。加强平行汽车进口合作,分别在唐山、沧州两市设立天津自贸区东疆进口商品直营中心和自贸区环球购体验展示中心。加强滨海新区七大经济功能区与唐山曹妃甸区和沧州渤海新区的合作。
      四是共同打造互济互利、普惠群众的社会事业和生态保护合作平台。大力加强养老、医疗、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合作,逐步实现优质资源互认共享、共管互信。严格落实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与唐山市合作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秸秆发电项目等,共同落实国家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下一步,滨海新区将针对津冀(滨唐)产业示范区、津冀(滨沧)产业示范区的开发建设,推动尽早挂牌。建立干部交流挂职机制和优秀企业人才合作培养机制。在此基础上,滨海新区将积极探索与河北省保定、秦皇岛、石家庄等市的合作,在产业互补发展、城市规划建设、科技研发转化、港口业务整合、创新政策共享、社会各项事业等方面积极寻求最佳合作点。
      
  • 2017,滨海新区全力掀起开发开放新高潮 2017-02-13

      区委书记访谈
      —— 访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书记宗国英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也是新一届滨海新区区委的开局之年。那么,新区新一届区领导班子在新的一年有哪些工作思路、实施计划和发展目标?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书记宗国英。
      记者:2017年,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主要预期目标?
      宗国英:2017年,滨海新区将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十届十一次全会和新区第三次党代会的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重点是进一步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开拓进取,激情奋进,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综合各方面因素,2017年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1%,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实际利用内资增长1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左右,节能减排完成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记者:在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滨海新区在2017年会有哪些举措?
      宗国英:今年,滨海新区将抢抓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历史机遇,全力推进功能对接、资源对接、项目对接,打造一批高水平承接平台。高水平编制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发展规划,以制度创新为先导,叠加中关村创新资源优势与新区实体经济优势,面向未来、面向国际培育创新生态和创新产业,打造高端创新要素聚集平台。建设规划展示中心,与中关村联合设立产业创新中心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引进建设100个以上重点科技项目,尽快形成区域影响力。主动加强与唐山、沧州等地市合作,推动政策共享、港口整合、产业协同,启动建设津冀产业合作示范区。
      同时,鼓励支持功能区在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当先锋、打头阵。开发区深挖首都生产性服务业资源,共建京津冀合作平台,打造泰达生产性服务业集群聚集区。保税区建立京津冀技术转移服务平台,推进军工科研院所建立研发机构,争取京津冀协同金融机构落户,建设空港保险产业园。高新区启动建设互联网产业园,加快聚集行业龙头企业,依托未来科技城,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院校对接,打造京津冀高校院所科研项目产业化基地。东疆保税港区加快建设国家租赁创新示范区,重点对接央企贸易、租赁、保理等业务板块,做大做强新金融和国际贸易产业集群。中新生态城按照绿色产业发展定位,引进中影结算中心等40个重点首都项目和万方数据等100个高科技项目。中心商务区重点对接金融保险机构、央企功能总部,打造京津冀企业总部聚集区。临港经济区重点对接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项目和大型实验室、工程中心,争取北汽福田产业园等项目落户。
      记者:新区在新的一年如何打好稳增长促转型攻坚战,并推动先行先试实现新突破?
      宗国英:滨海新区在2017年将实施提质增效“五个一千”工程,确定1000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确保300个项目储备报批、200个项目开工建设、500个在建项目快速推进,年内争取200个项目竣工投产运营。大力实施招商攻坚,力争全年新签约重点项目1000个以上。深入开展精准帮扶,确定1000家困难企业,促进企业改善运营状况。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确定1000家规模以上企业,推动企业转型提质。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确定1000家限额以下潜力企业作为样板,促进企业加速成长。
      同时,加大综合配套改革攻坚力度,积极参与国家深化区域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争取新的先行先试政策,打造更高能级引领区域发展的新平台。落实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探索新的投资和贸易便利化举措。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记者:2017年,新区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宗国英:今年,新区将抓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全面完成国家创新城区试点建设任务。建设一批京津联合科技研发中心和国际技术转移基地,新建10家专业化众创空间,加快建设军民融合产业聚集区,新建科技企业孵育载体5家。继续支持重点研发机构升级,推动研发平台与主导产业融合发展。坚持引才与引资并重,扩大人才专项基金规模,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和评价体系,搭建各类人才服务平台。强化人才决策协调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建设一批高端人才创新创业载体。
      同时,构筑引领区域发展的国际化新高地,推动建立口岸监管部门信息共享和协作机制,提升京津冀通关一体化平台服务水平。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促进贸易转型升级,积极推进“走出去”,加快建设中国北方邮轮经济实验区。
      记者:新的一年,滨海新区在民生保障领域有哪些计划?
      宗国英:2017年,新区将继续着力改善民计民生。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重点帮助困难群体就业,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实施4个养老社区项目,新增3家社会养老机构,新建提升35个标准化菜市场,实施危旧房屋改造。促进教育卫生高水平均衡发展。规划建设高教园区,积极引进首都高等教育资源落户。全面推进健康滨海建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落实妇女儿童健康促进计划。提升文化活动层次,促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融合,做好第十三届全运会协办工作。全面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深入推进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加强安全滨海建设。全面落实安全滨海建设17个专项方案,全力整改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涉及的各项任务,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记者:滨海新区新一届领导班子在强化政治意识和政治责任方面有哪些举措?
      宗国英:新的一年,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打造一支绝对忠诚于党的领导核心、自觉维护核心权威、坚决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公务员队伍。深入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切实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决反对“四风”,坚决反对圈子文化和好人主义。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切实转变职能改进作风,增强服务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政府执行力。强化执行意识,实施重点工作清单化管理,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健全激励机制、容错纠错机制和行政问责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公务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保证政令畅通。
      
  • 未来滨海新区:拒绝“摊大饼” N个生态城 2017-02-10

      2030年构建起“一主三副”空间格局
      城市总体规划
      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先进制造和研发创新基地、国际自由贸易示范区、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先行区,逐步成为国际化创新型生态宜居海滨城市
      一主三副
      主中心是于家堡区域核心标志区及滨海高铁站区域等特色地区,三个副中心分别是北部中新天津生态城中部片区至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区域,南部原大港至港东新城区域,西部是空港经济区、天津开发区西区和滨海高新区沿港城大道串接区域
      精致城区组团
      与“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不同,新区将来将形成一个个精致的城区组团,建设若干如中新天津生态城一般的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的大中小城镇区
      人口规模
      目前新区常住人口约为300万人,规划至2030年可承载常住人口为600万左右
      本报讯(记者 孟兴)记者昨日从滨海新区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获悉,新区“两规”修编进展顺利,目前已形成完整成果,下一步将向新区区委、区政府及人大汇报并公示,同意后,将上报天津市政府批复。“两规”修编是指滨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该法定成果将引导滨海新区的空间资源使用方式。
      2030年人口规模实现倍增
      据区规国局建设项目处负责人介绍,“两规”修编主要包括城市定位、城市结构和城市规模等体系内容。规划提出2030年滨海新区的城市定位: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先进制造和研发创新基地、国际自由贸易示范区、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先行区,逐步成为国际化创新型生态宜居海滨城市。同时,规划至2030年,新区可承载常住人口规模为600万左右。目前,滨海新区常住人口约为300万人,这是一项人口倍增计划。
      规划确定了到2030年滨海新区各类用地布局,总建设用地为1100多平方公里。规划采取底线控制、弹性预留的方式,将基本农田、河流水库、郊野公园等生态红线和保留的近海水面作为禁、限建区,生态用地总规模保留1400平方公里以上,占总用地的47%。
      形成“一主三副”空间结构
      据介绍,滨海新区将构建“一主三副”的城市总体空间格局。在滨海核心城区建设核心标志区和多个特色地区,外围打造三个城市副中心,以海空双港为引擎,以郊野公园和农业生态区为本底,形成网络化、多组团、生态型的海滨城市格局。
      一个主中心指的是在滨海核心城区建设于家堡区域核心标志区及滨海高铁站区域等特色地区。三个副中心位于滨海新区的北部、南部和西部。北部副中心在中新天津生态城中部片区至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区域;南部副中心在原大港至港东新城区域;西部副中心在空港经济区、开发区西区和滨海高新区沿港城大道串接区域。“与‘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不同,新区将来将形成一个个精致的城区组团,建设若干如中新天津生态城一般的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的大中小城镇区。”
      “双港”指海空双港,海港为天津港,包括北港和南港,空港指滨海国际机场,“双港”将作为重要的地区发展引擎,持续发力推进国际航运核心服务和全球物流服务。“两园”为两大国家级湿地公园,北面为北三河郊野公园,南面为北大港湿地公园,同时建设官港城市森林公园和塘沽城市森林公园。
      
  • 滨海新区春节揽金6.4亿元 2017-02-08

      从滨海新区商务委获悉,春节期间,新区接待游客106.58万人次,同比增长8.09%;旅游综合收入6.4亿元,同比增长4.07%。主题乐园游、休闲度假游、温泉养生游、冰雪运动游、洋货购物游等成为节日主打项目。
      在海昌极地海洋公园,新开放的国内最大水母馆展出了20种、万余只水母,引来大批游客;天津航母主题公园首开的“航母编队”也震撼亮相;方特欢乐世界举办了“方特年味道”趣味活动;龙达温泉生态城推出多重好礼相送活动,让游客在放松的同时,还收获新年礼物。
      
  • 滨海新区市场主体超16万户 2017-01-25

      滨海扫描
      2016年,新区发挥“三局合一”体制机制新优势,深化改革,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各类市场主体总量实现稳步增长。新区(含自贸试验区)新设立内资企业22485户、外资企业1093户,实有市场主体超16万户。
      去年,滨海新区(含自贸试验区)新增注册资金7442.93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422户,注册资本691.11亿元;民营企业21063户,注册资本6751.82亿元;新设立个体工商户10540户,申报资金9.83亿元。
      
  • 东疆预计2016年产总值150亿元 2017-01-18

      经济指标快速增长 产业生态不断完善
      日前,从东疆保税港区2017年工作会议上了解到,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2016年东疆保税港区经济指标快速增长,产业生态不断完善。2016年,全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0亿元,增长33%;税收88亿元,增长5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亿元,增长40%;外贸进出口129亿美元,同比增长5%;其中出口15亿美元,增长30%;实际利用外资和内联引资均同比增长30%以上,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在招商引资方面,实际利用外资和内联引资连续八年快速增长。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近600个,超10亿元项目30余个。全年注册企业2000余家,注册资本2000多亿元,企业平均单体规模超过1亿元。
      在产业发展方面,2016年,融资租赁保持全国领先优势,航空租赁增长迅猛,国际船舶租赁业务持续增长,医疗、新能源、汽车等新兴租赁业务加快布局,租赁产业环境持续优化。
      在国际贸易领域,东疆保税港区2016年全年新增国贸及结算类企业1000多家,中粮福临门等设立贸易公司,开展国际贸易和结算业务。同时,与云南大理、内蒙古乌兰察布、河北保定、辽宁本溪等合作,30家进口商品直营中心在全国实现了较大范围覆盖。
      航运物流产业也顺利实现向上游的转型。中谷海运、中远环球物流等知名航运物流企业以东疆为平台,进入航运高端业务市场;地中海和皇家加勒比加密航次,母港接待邮轮142艘次,接待出入境游客71万人次。
      此外,东疆保税港区率先启动平行进口汽车保税仓储业务,积极吸引汽车贸易商回流。实现平行进口保税仓储汽车25770辆,货值11.7亿美元;落实了跨境电商试点联合查验功能,顺利通过总署统一版联调功能测试。
      
  • 新区2016年科技授奖56项 2017-01-18

      区域主导产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近日从滨海新区科委获悉,2016年度滨海新区科学技术奖授奖项目共56项,其中科学技术突出成就奖1项,技术发明奖8项,科学技术进步奖47项,涉及区重点产业领域的项目占比93%,科技企业完成项目占比82%,产学研合作项目占比85%,区域主导产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日趋完善。
      此次获奖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共获得相关授权专利总数382项,其中国际专利6项,发明专利167项,实用新型209项;软件著作权77项;企业主持或参与制定的行业或国家标准22项;实现利润193.35亿元,创造税收20.91亿元,创汇7888.80万美元。同时通过新区科技奖励措施,提升了科技项目水平,获国家、天津市科学技术奖数量保持上升趋势。2016年度获国家科学技术奖6项,天津市科学技术奖89项。值得一提的是,在获奖项目主要完成人中,年龄在4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占比54%, 凸显出领军人才不断聚集、青年才俊迅速成长的趋势。
      2016年度,滨海新区还首次评选出天津药物研究院刘昌孝院士,获滨海新区科学技术突出成就奖。据介绍,刘昌孝院士从事药物动力学研究40多年,是我国药物动力学的学科带头人,建立了国内首个国家药物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第一个将药动学应用于新药评价和鉴定、出版了国内第一本药代动力学专著,并承担过30余项国家重大研究课题,领导完成近150个新药的药物动力学研究,获得15个新药证书、32项国家省部级奖励,为我国药动学、药物评价学、中药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作出了突出贡献。
      
  • 试点滨海新区 共建碧水蓝天 2017-01-17

      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水环境综合治理研讨会召开
      日前,京津冀水环境综合治理研讨会在滨海新区举行。来自国家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30多家百余位专家齐聚一堂。会上,国家环保部环境规划院与天津市水环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贯彻落实京津冀区域水环境生态化综合治理要求,解决区域生态环境、水资源综合利用、黑臭水体治理和危废零排放等问题,共建天津碧水蓝天。
      此次国家环保部环境规划院与天津市水环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将以滨海新区为试点区域,推进新区率先在全国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及工业污水污泥危废零排放,实现《滨海新区水污染防治行动实施方案》中提出的“重点实施水污染标本兼治、改善新区水环境质量”。根据协议,环保部环境规划院负责滨海新区水生态区域规划及相应实施方案的编制,并参与组织和实施;天津市水环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负责组织、实施规划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
      
  • 高新区成为市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区 2017-01-06

      经天津市市场监管委最终审定,日前正式认定天津滨海高新区为天津市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区,将极大地提高高新区商标管理、运用和保护水平。
      高新区作为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始终将商标战略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项重要手段。截至2016年9月,高新区拥有注册企业11495家,注册商标企业2000余家,各类注册商标10432件,天津市著名商标70件,驰名商标12件。
      
  • 滨海新区“四项机制”促进公务员素质提升 2017-01-05

      滨海新区坚持以深入“双示范”创建活动为抓手,从职业道德培育、典型示范引领、考核监督评价、作风举报投诉等四个层面健全制度机制,有力促进了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提升。一是健全职业道德培育机制。将滨海新区创新发展与依法行政内容纳入职业道德培训范围,紧密结合新区“凝心聚力创新发展”大讨论活动,依托 “滨海新区青年论坛”,引导广大公务员积极参与、建议献策,有效增强了公务员的主人翁意识。二是健全典型示范引领机制。利用区级媒体,广泛宣传“双示范”典型先进事迹,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采取明查暗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新区首批列为市级示范单位、示范岗,开展中期监督考核工作,进一步跟踪巩固创建成果。三是健全考核监督评价机制。按照“以德为先、以绩为主”的原则,指导各单位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规范“月记实、季考核”的考核方式,将平时考核结果与年度考核等次紧密挂钩。四是建立健全作风投诉机制。认真落实“确定一名联系人、公布一部联系电话、开通一个联系邮箱”机制,对公务员在实施行政管理过程中服务行为进行重点监督,着力提高队伍管理规范化水平。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隐私声明
党政机关 党政机关

主办单位: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系电话:022-23142050技术支持:市大数据管理中心

网站标识码:1200000015津ICP备 08100007号-14 徽标津公网安备12010302000991号

主办单位: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联系电话:022-23142050网站标识码:1200000015

技术支持: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津ICP备 08100007号-14

徽标津公网安备12010302000991号

党政机关
IE版本小于9,为了不影响您的浏览效果,请升级IE版本!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