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背景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专题回顾  >  “十三五”建言献策  >  规划知识
规划知识
  • 系统谋划“十三五”:习近平调研最关注哪六个问题? 2015-10-29

      今年是落实“十二五”规划最后一年,“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政方针正在研究中。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调研期间专门召开华东7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听取对“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并讲话。习近平对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做了判断,提出要系统谋划好“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并谈了发展目标和要求及几个重点领域的发展思路。
      谈形势:“时和势总体于我有利”
      习近平指出,“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明大势、看大局,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基本走势,把我们所处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分析透,把我们前进的方向和目标理清楚,把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搞明白,坚持立足优势、趋利避害、积极作为,系统谋划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环境仍然比较复杂,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时和势总体于我有利,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前景广阔,同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调结构、转方式、促创新任务仍然艰巨。
      谈目标:要在多方面取得“明显突破”
      习近平指出,谋划“十三五”时期发展,要清醒认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把难点和复杂性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各种风险想得更深入一些,把各方面情况考虑得更周全一些,搞好统筹兼顾。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在保持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改革体制机制、推动协调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扶贫开发等方面取得明显突破。
      谈思路:改革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
      座谈会上,习近平重点谈了六个领域的发展思路:
      要深入研究保持经济增长的举措和办法,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挖掘增长潜力,培育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拓展发展空间,推动经济总量上台阶。要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提高我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举措。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薄弱环节是农业现代化。要着眼于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在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步伐,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改革是培育和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围绕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突出问题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深化改革,增强改革意识,提高改革行动能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协调发展、绿色发展既是理念又是举措,务必政策到位、落实到位。要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积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要坚持经济发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要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用一套政策组合拳,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来源:人民网)
      
  • 习近平思考的“十三五”规划,要遵循这三个规律 2015-10-29

           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在北京闭门召开。这几天,公众对本次会议给予了极大关注,各家媒体也第一时间给出了很多解读。
          其实,总书记近两年一直在思考“十三五”规划的制定,从他的调研、会议中就透露了不少他对“十三五”规划的思考。你可能没注意,别怕,学习小组帮你记着呢。
          就在周一的时候,《人民日报》就发表了任仲平文章,里面透露了很多中央关于“十三五”规划的信息。其中有一点尤其引人注意。这就是“三个规律”“三大发展”。这也是引用总书记的一次讲话:
          “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这是2014年7月8日,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首次提出的。从任仲平的定义来看,这“三个规律”“三大发展”是引领“经济新常态”的目标方向。这也很可能是这次“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1、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
          任仲平文章这样解释这个“发展”:
          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发展,是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发展,是“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这意味着,在经济发展中要保持战略定力与战略眼光,做到蹄疾步稳、行稳致远。
          这几年,在中国的发展中,最热门的莫过于“新常态”一词。中国经济从高速运行,变成中高速,从百分之十几,降到百分之七,甚至破七。怎么看?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几个阶段看,高速运行若干年后,经济增长速度都会有一个回落,这也是经济风险的自然释放。从这点来说,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就是对经济规律的遵循。
          用总书记的话说,就是“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平常心看待经济回落,自信心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只要能过了这个痛苦的坎,中国经济才能“浴火重生”。这需要战略定力和战略眼光,不为浮议所惑,坚决走转型升级之路。
          什么是新常态?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中,阐释得非常清晰:
         “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新常态当然有风险:经济进入调整期,从粗放发展转向科学发展;改革进入攻坚期,各利益相关方加速博弈、角力加剧;社会进入转型期,各种矛盾叠加凸显……但新常态同样面临机遇:
          第一,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今非昔比。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第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有人担心,中国经济增速会不会进一步回落,能不能爬坡过坎?风险确实有,但没有那么可怕。中国经济的强韧性是防范风险的最有力支撑。
          第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中国多项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质量更好、结构更优。
          第四,新常态下,中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简言之,就是要放开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用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
          一句话,“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
        2、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
          任仲平这样解释这个“发展”:
          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是“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的发展,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这意味着,发展不仅要讲速度讲效益,更需要在增长与保护、局部与整体、当前和长远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一句话,今后的发展一定要告别粗放型经济,走与自然和谐共处之路。
          党的十八大已经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强调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2015年9月11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会议认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成为中国生态文明领域改革的顶层设计。
          怎么改?必须建立8项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覆盖全面、科学规范、管理严格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自然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导向,监管统一、执法严明、多方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更多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市场体系;充分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同时也要树立6个生态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空间均衡的理念,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3、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任仲平这样解释这个“发展”:
          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是“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的发展,是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的发展,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发展。这意味着,不仅把发展视为经济问题,更将之视为政治问题、社会问题,让更多人共享发展的成果。
          邓小平同志就说过,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富急剧膨胀,但带来的也是一系列问题清单,最严重的莫过于贫富差距的增大。如果我们的国家不能让改革开放成果全民共享,而是让少数利益集团垄断了改革红利,那么我们的改革就是失败的。
          所以,在第一个一百年倒计时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把眼光放在贫困地区和群众身上,不能让贫困拖了中国发展的后腿。这个短板一定要补上。
          近两年来,访贫问苦一直是总书记调研的主题之一。
          2014年9月30日,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得到了很大发展,但一些民族地区群众困难多,困难群众多,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难度较大,必须加快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要搞好扶贫开发,重点抓好特困地区和特困群体脱贫。”
          怎么扶?不能再是撒芝麻一样,光撒钱,忽视了培养贫困地区内生的脱贫动力。所以要学会“精准扶贫”。
          正像总书记强调的:
         “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要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就业能力,努力阻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打开孩子们通过学习成长、青壮年通过多渠道就业改变命运的扎实通道,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有了穷一代,不能再有穷二代、穷三代,贫困现象的代际传递值得社会警醒。关键还在于教育,“扶贫必扶智”,教育是贫困人口改变命运的机会,在教育上一定要严守公平正义,给孩子们一个平等获取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
          而在扶贫路上,老区人民更是总书记的牵挂。
         “加快老区发展步伐,做好老区扶贫开发工作,让老区农村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对这个问题,我一直挂在心上,而且一直不放心,所以经常讲这个问题,目的就是推动各方面加紧工作。”这是总书记在延安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说的。
          在中国的革命历史中,老区人民为中国的革命事业贡献巨大。对老区扶贫的重视,是现实形势的需要,也是情感上的感恩。
         “十三五”规划的制定,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规划好不好?可以用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说过的一句话来总结:“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来源:澎湃新闻)
  • 机构称“十三五”规划可关注四大行业和五大主题 2015-10-15

      十八届五中全会将于10月中下旬召开,“十三五规划”将是本次全会讨论的重要议题。这将是本届政府接任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同时也是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最后一个五年规划。结合目前的进展以及此前几次五年规划的经验,规划建议稿经五中全会讨论后约半个月左右公布;2015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可能也会涉及探讨十三五规划的方向和执行;2016年3月两会期间,十三五规划总纲(草案)将提交至全国两会,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后,可能由新华社等官媒正式发布;2016年也将是各部委、行业、地方十三五规划的密集出台时间。资本市场对此五年规划的关注将至少从10月份持续到第二年的两会左右。
      十三五规划展望:顺应中国最基本的趋势
      政府的五年规划最终必须紧贴中国自身的实际并顺应客观趋势。考虑到中国目前社会与经济呈现的特征和问题,我们认为十三五规划将秉承十八大以来历次全会的基本精神,可能体现如下原则和重点领域:
      (1)发展“质”与“量”并重,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2)推进全面改革是核心,建立与现代经济相适应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3)培育产业竞争力,鼓励自主创新;
      (4)以点带面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区域平衡发展;
      (5)建设生态友好型社会,加强环保和资源节约;
      (6)建立更加开放和有韧性的经济体。
      值得注意的是,历次五年规划只是讲述大的方向并且一般只是“软约束”,量化的指标一般情况下留有一定的余地,而非量化的指标难以监督(如制度改革等),因此规划效果最终还是要看具体执行与落实的情况。
      回顾十二五规划并对比最终实现的效果,十二五规划强调转变发展方式,更加侧重科技教育、资源环境和民生;重视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 性产业等。十二五规划量化核心指标如GDP增速、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城镇化率、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等在2014年便已达成;但部分教育、环保和民生指标尚未达到规 划目标,而一些缺乏量化指标的领域,如转变政府职能、国企改革、财税改革与金融市场开放等,实际结果与规划方向可能有一定的差距。股票市场行业分化表现是过去五年的经济趋势的基本反映,与十二五规划方向也表现出一定的一致性。
      十三五规划:重点关注四大行业、五大主题
      十三五规划涵盖面较广,几乎会涉及到经济的方方面面。根据当前市场情况及十三五规划精神可能的重点,我们建议重点关注四大行业及五大主题:
      (1)四大行业:传媒及互联网、医药、军工、环保与新能源;
      (2)五大主题:国企改革、人口政策调整、中国制造2025、军民融合、深化对外开放。这些行业主题可能有部分重叠,整体上反映在十三五规划期间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新老经济持续转换、改革持续深化的大背景。
      
  • 我国林业“十三五”规划侧重“四个着力” 2015-10-08

      记者日前从国家林业局获悉,我国林业“十三五”改革发展规划编制将侧重“四个着力”:
      ——着力深化林业改革。国有林区改革要推进政企、政事、事企和管办“四分开”,组建精简高效的国有林管理机构;国有林场改革要明确国有林场生态公益服务性质,完成定性、定编、定岗;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重点要保证所有权,稳定承包权,丰富经营权能,引导林权规范有序流转和林地适度规模经营。
      ——着力保护森林资源。全面保护天然林,严格保护林地资源,守住林地保护红线;全面保护湿地,将所有湿地纳入保护范围,建立湿地生态修复机制;全面保护重要生物物种,严格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建立珍稀濒危物种国家公园。
      ——着力提升质量效益。继续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全面加强森林经营,努力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大力培育珍贵树种和大径级优质良材,建立一批国家用材林储备基地;积极发展木本粮油、林下经济、森林旅游、花卉苗木等绿色富民产业,壮大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结构
      ——着力夯实基础保障。加强森林保护体系建设,完善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控体系;加强林业科技创新和互联网+林业建设,提高林业科技成果贡献率和信息化水平;加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林区生产生活条件。(来源:新华网)
      
  • “十三五”顶层设计渐明朗 多个行业规划将陆续推出 2015-09-25

      业内人士表示,“十三五”规划更强调调结构、转方式、促创新。目前多个行业的“十三五”规划已基本完成,未来几个月将陆续公布。从顶层设计看,预计“十三五”规划将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农业、改革、绿色协调发展及民生六大领域勾勒出新的改革路线图。
      顶层设计渐明朗
      业内人士表示,近期召开的一系列会议为“十三五”规划顶层设计指明了方向,勾勒出“十三五”时期的改革路线图。
      5月召开的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首次系统性地提出了“十三五”规划的十大目标,包括保持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等十个方面。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在今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审议研究和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并对“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六个必须”的要求。
      业内人士表示,从这两次会议的内容中,可以大致窥见“十三五”规划的总体方向。和“十二五”规划相比,“十三五”规划更强调调结构、转方式、促创新。预计“十三五”规划将着重于六大领域。一是经济增长方面,稳定经济增长是“十三五”规划的第一要务,但经济增速将有所下调;扩大内需提高消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仍将是重点内容;二是产业结构方面,“十三五”期间,工业化和信息化领域、现代服务业领域、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将得到长足的发展;创新的重要性将在“十三五”规划中得到强调,并提供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三是农业方面,“十三五”规划中或将引导农业现代化从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实现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四是改革方面,“十三五”规划中可能涉及的主要改革领域包括经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资源价格及要素市场改革,以及社会事业体制的改革;五是绿色协调发展方面,“十三五”期间我国的区域协调政策将以“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战略为基础,形成基本覆盖全国范围的战略格局;环保的核心则主要包括寻求资源的高效利用、改善环境质量,以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六是民生方面,“十三五”规划将继续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重要位置;致力于定向、精准而高效的扶贫举措,完成扶贫开发的任务。
      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在杭州召开了全国“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研究座谈会。会上传达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十三五”规划所作的指示,推出一批重大项目、一批重大工程、一批重大政策。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表示,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的新常态下,“十三五”要解决制约经济新增长的软硬件环节。“三个重大”将围绕贴近民生领域、公共基础设施薄弱领域、能拉动消费的基础设施领域,以及围绕实现“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展开投资。
      多个行业规划将陆续推出
      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近期,多个行业“十三五”规划已进入实质性编制阶段,不少行业规划已完成并将陆续发布。
      发改委6月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发展》报告提出,将加快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投引导基金,大力推动创新药物审评审批、低空开放,制定发布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工信部副部长毛伟明日前表示,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将于今年10月底完成。
      据了解,互联网“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正在稳步推进,预计将在今年三季度成稿,经相关部委审议及征求行业意见后,有望于四季度正式发布。业内人士表示,互联网“十三五”规划将更多聚焦如何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互联网行业在“十三五”期间顺利发展,并推动与其他行业快速融合。
      市场人士称,“十三五”期间,中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有望突破两万亿元大关。根据目前专家组完成的内容,加快包括高速宽带、4G网络、IPv6网络、云计算中心在内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将是互联网“十三五”规划的重要目标。
      此外,家用电器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讨论稿正在制定当中,预计年底正式稿将会公布。据业界透露,“十三五”期间,家电企业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方面的探索会更加积极,中国家电行业拥抱互联网时代而引发的“智能化战略、智能化产品、智能化转型”趋势将加强。
      形成经济发展新格局
      业内人士表示,“十三五”时期是中国经济化解短期增长压力、避免“中等收入陷阱”,迈向高收入国家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能否顺利转型升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十三五”期间的经济建设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晓河认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产业结构、社会结构、需求结构的“三重转型”。对于社会结构而言,中国的社会结构想发展为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就要培养中产阶层,就要增强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能力。“发达国家没有一个国家的消费率在60%以下,既受到收入分配政策的制约,又受到基础设施建设的制约,还受到社会保障制度的制约,我们要最终解决群众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的问题。”马晓河说。
      “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迟福林表示,如果谋划好、把握好2020年这个“中期”,就能奠定未来10-20年公平可持续增长的坚实基础;如果错失2020年“中期”这个重要历史机遇期,就会失去经济转型与改革的主动权,从而带来系统性的经济风险。总的来看,“十三五”推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关键在于加快服务业主导的转型改革,尽快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新格局。在“十三五”规划中,要明确服务业主导的经济转型目标,并推进相应的转型与改革。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通过测算认为,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十三五”期间要保持每年6.8%的经济增速,为了做余量考虑,7%左右比较合适。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战略研究部研究员王天龙认为,这样的经济增速会实现我们既定发展战略的目标,也能保证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 “十三五”规划思路的十大转变 2015-09-15

      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地表达了他对“十三五”规划的重视。他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时更是指出,“我正在集中思考‘十三五’规划。从时间上说,‘十三五’规划,是实现全面小康的规划,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规划。” “十三五”对中国未来中长期的发展意义非凡。总体而言,“十三五”的规划思路应有10个方面的变化。
      一、总体发展格局定位所发生的变化
      1.总体发展格局定位:四大区域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确定了四个区域发展战略,即京津冀一体化、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及长江经济带。这四个区域规划基本覆盖了中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高层领导一直强调,这四个战略之间“不存在厚此薄彼”。强调区域经济规划不能遍地开花,而是要注重大的区域范围的协调和共赢。
      2.指导思想发生的变化:强调存量规划
      存量规划主要回答的是如何将现有的资源,转移给能为城市贡献最大的使用者。减少要素转移的成本,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是存量规划的主要目标。因此,存量规划是结构调整规划,其核心是产权,在存量规划里,我们必须面对大量既有产权所有人。特别是对国有企业占用的大量低效率使用土地的调整,将涉及到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如果能突破这一体制性瓶颈,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交易制度,将是我国走向现代市场经济制度极为重要的一步。
      二、强调规划的连续性,切忌折腾
      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次规划的要求是:一张蓝图干到底!在去年2月25日视察北京时他指出,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同时高层领导特别要求规划要重视细节、要重视可操作性。区域规划必须树立地区发展的基本理念。只有具备了清晰的发展理念,才会有基本的政策体系,才会有清晰的产业规划思路,才会形成区域有序发展运营的机制。同时,区域规划也必须结合当地实际,确立当地的核心资源并资本化运作,形成核心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产业资本大规模深层次地结合,驱动地方发展。因此只有具备基本的理念,才会有连贯的政策性,才会有一系列的操作性思路。正确的理念会将当地的核心资源效用最大化。
      “十三五”规划要切实改变“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对规划不严肃的态度。
      三、生态文明建设要从口号变为落地规划
      “十三五”规划强调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具体化、规则化、操作化。规划的重点内容是在能源、环境双约束下对产业作出选择。在工业新的增长点稀缺、节能减排硬约束加强并叠加制造业周期性衰退的复杂情况下,工业结构调整怎样把握国际新工业革命的趋势,主动调整和被动调整相结合是一个大课题。
      四、以需求为规划基础
      围绕城镇化、围绕国家安全、围绕具有优势的产业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 “十三五”规划中特别要注重由于互联网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产业安全问题,要大力发展数据安全产业。 “十三五”规划期间要特别注重保护和培育那些我们已经拥有核心竞争优势和产业化优势的产业。特别是对于欧美经常对我进行“双反”的那些产业,要特别注重保护和支持。对于拥有核心竞争优势和产业化优势的产业,我们绝对不能放弃竞争,这类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就是我们必须支持的战略性产业。
      五、注重产业损害评估的规划理念
      “十三五”规划要树立产业损害的概念。例如引进一个大型服务业项目,我们往往会简单地以“产业拉动论”来解释引进的好处。所谓的“产业拉动论”是指一个大项目的建设直接能带动多少个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项目来了,就会有人测算能带动多少建筑机械、建筑材料材、房地产升值幅度等等,无一不以直接的经济指标为评判标准。大型项目的影子还未见着,周边土地拍卖价格已经开始暴涨,在这种思维的支配下,这样的大型服务业项目很可能会成为商务成本迅速拉抬的理由。在拉动一部分产业的同时,很有可能会损害另一部分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有序的转型升级步伐。如何权衡一个产业引进对其他产业可能带来的损害,树立产业损害概念,建立立产业损害的评估体系,是“十三五”规划应该重点研究的问题。
      六、注重功能区块的规划
      由于互联网时代的降临,越来越多的以CBD集聚作为营运方式的中心城市将呈现出“智慧生存的游牧之城”的形态,城市功能在空间上越来越出现离散化趋势。互联网和无线技术使移动式办公成为可能,在“新游牧时代”,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种种变化,他们的新需求迫使企业作出调整,进而推动产业链的变迁;企业的种种努力和产业链的升级反过来又促进了“新游牧时代”。对于“新游牧族”而言,一片好的绿洲,不仅仅需要Wi-Fi,而必须成为一个可以聚会的场所,我们的城市将会越来越多地变为城市活动中心和见面中心,大量的专业化CBD将会出现在远离市中心区域的郊区小镇。
      七、产业规划主体将更多地加大企业的话语权
      互联网与商业的对接演化成为新的商业模式,产业不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规范出来的。信息时代的产业不再是由政府单独规划出来,而是由政府有效的产业规制、友善的市场营商环境、完备的知识产权制度等创新所需的规范性要素所规范出来的。政府再也不单独具备选择和规划产业的能力,一个地区政府的能力将主要体现在其服务的规范性、对市场创新主体和技术的尊重等方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充分发挥企业家的作用,要加强企业家的话语权,“十三五”产业规划,必须使企业家成为产业规划的最主要主体之一。
      八、要以建设市场带的战略眼光规划“一带一路”
      从建设跨区域、跨国界市场带的战略角度来规划“一带一路”。厘清“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关系,长江经济带历来是海、陆丝绸之路的商品源头,要极大提升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动汇合区长三角在市场带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九、进一步丰富完善规划目标体系,实现五有增长
      “十三五”规划将更加突出以人为核心,五有增长应成为规划目标体系建设的主线。
      1.有就业的增长。规划要考虑到劳动力禀赋的实际情况,考虑到产业用地与劳动力安排的相互关系,要考虑到高科技的适用性,要反对简单地提“以机器换人”的口号。
      2.有声音的增长。要更加注重倾听民众的声音。提高民众参与和管理公共事务的能力和空间,这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民主和增长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倾向于相互加强的。
      3.有情的增长。建立更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注重农村集体用地流转经验的总结,注重对民众投资渠道开放产品的设计和制度性安排。
      4.有文化的增长。保护本土文化,避免因为经济市场化、自由化和国际化的浪潮以及通讯和宣传媒介的迅猛发展导致本地文化被外来文化所掩没和同化。
      5.有未来的增长。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严格保护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
      十、树立全新的CORE规划理念
      所谓的CORE战略是指connectivity(连接性)、openness(开放性)、reliability(可靠性)、enterprise(开拓性)的简称。同时CORE又有核心的含义。
      connectivity(连接性),要努力构建区域化经济发展战略或互联互通发展战略,努力连接接轨任何一个能给其带来利益的地区,精心制定区域拓展战略。
      openness(开放性),要对投资、融资结算、人员往来等采取低限制和尽可能对外开放的政策。
      reliability(可靠性),要有清晰的、容易操作的制度设计和执行的高效率,树立起值得信任的国家(或地区)的品牌和形象,使人们拥有安全感,愿意将财富留在当地。
      enterprise(开拓性),重点要做鼓励企业创新规划和创新资源整合规划,从而增强企业的开拓能力和创新能力。
       
  • 聚焦“十三五”规划: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制订需要创新思维 2015-09-06

      明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定位和性质
      现行的“五年规划”是在计划经济时代“五年计划”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从“十一五”时期开始更名为五年规划。从“计划”到“规划”的变革,反映了我国政府主动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推进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逐步从“计划指令性”向“战略指导性”的转变。然而,由于历史惯性和显示操作等层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现行的五年规划在一定程度上仍遗留某些“计划”色彩。面向未来,面对党和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要求,应以“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为契机,进一步明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定位和性质。
      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明确经济社会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分工。规划应更多探讨和谋划政府如何搭建战略功能平台和积极引导市场,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营造良好环境。比如,在产业导向方面,不是单纯列举发展产业的重点,而是更多反映政府应如何通过功能性政策引导市场投资产业;同时,对于充分竞争行业领域的具体规划布局可以考虑少提或不提。
      适当延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期限
      五年规划是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战略文件,历次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期限大多在五年。究其原因主要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较快,现实国情变化相对较快,五年规划期有利于切实把握经济社会变化的新情况和新要求,更好地指导现实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相对成熟的阶段,经济增长速度保持稳定或有所下降,包括基础设施等在内的现实经济社会条件变化的速度与节奏都较之改革开放前段时期有所放缓。与此同时,近年来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战略规划期限都在10年左右或以上,比如《欧盟2020战略》、日本的《新成长战略》和《再生战略》、俄罗斯的《2020战略》等规划期都在10年左右,南非的《2030年国家发展规划》和韩国的《绿色增长战略》规划期均为20年。由此,我国未来发展规划的期限应考虑延长至10~20年。
      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方向和实际情况看,党的十八大已为2020年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明确导向,十八届三中全会为2020年前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具体安排,“十三五”规划五年战略指导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了。与此同时,2020~2025年是我国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导向应在“十三五”规划期间提前谋划,以在较长时间内明确发展方向、保持政策定力,真正发挥中长期规划的战略功能。由此,“十三五”规划期限可以考虑展望至2025年,为我国顺利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提供科学谋划和战略指导。
      加快推进各类和各级规划体系的统筹协调
      从我国现行规划体系看,存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专项规划关系不清、中央政府规划和地方政府规划存在冲突、五年规划与年度计划衔接不紧等问题。“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应重视这些问题,逐步推进各类和各级规划体系的统筹协调。
      首先,应明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其他同级专项规划的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体部署,是其他各级各类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制定各项经济政策的依据。但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之间内容交叉重复,而且专项规划发布时间太晚,有的专项规划甚至比总体规划晚2年才公布。考虑到这些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二者的衔接。一是减少专项规划,其编制要限定在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以及需要政府扶持、调控和引导的领域,对于完全由市场发挥作用的竞争性领域,应逐步退出。二是要加强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内容衔接,完善各规划编制部门的沟通机制;总体规划完成后,专项规划要以此为纲,加强衔接;同时建立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衔接的责任制度,由专项规划编制部门负责衔接。三是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需同时启动编制,规划主管部门应明确要求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同年发布。
      其次,应协调国家五年规划与地方五年规划的关系。受规划体制、行政管理、财税体制改革不到位及规划期与政府换届周期不一致等的影响,五年规划实施中经常出现以地方规划为主、中央规划难以在地方落实的结果。加强二者的衔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逐步划定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的事权,理清各级政府在规划方面的职责分工。二是加强二者指标的衔接,约束性指标要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自上而下确定,中央政府负责制定、分解和落实,地方严格按照中央的要求贯彻、执行;预期性指标则应广泛征求地方政府的意见,自下而上确定,各级政府通过引导市场争取实现。
      此外,应实现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的有效衔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都是政府履行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和重要手段。但从年度计划执行看,经常出现经济增长、投资规模、能源消耗总量及相关指标超出五年规划的预期目标,而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与五年规划的要求差距明显等问题,影响了五年规划的有效实施。今后要把中长期规划作为制定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加强二者的衔接,年度计划系列和指标体系应按照尽可能与中长期规划衔接的要求加以改进和创新。
      强化规划的时代传承性和国际责任
      五年规划一方面应一脉相承、前后呼应,注重其一贯性和传承性;另一方面应与时俱进,注重其现实性和时代性。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国内战略政策的国际溢出效应逐步增强,因此中长期规划应综合统筹考虑国内与国外两个大局,真正担负起“大国责任”。
      近年来,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战略规划都考虑了时代传承性或国际责任问题。《欧盟2020战略》针对欧盟国家间互连性差和金融危机后经济增长乏力的现实情况,结合前期《里斯本战略》执行的失败教训,突出了“智慧增长、可持续性增长和包容性增长”的口号,力图建立一个“智慧的欧洲”和“流动的欧洲”,并实现区内国家间的包容性发展。南非的《2030年国家发展规划》针对金融危机后减贫趋势倒退和社会差距拉大的问题,提出要在未来二十年内实现减贫和社会公平;俄罗斯的《2020战略》针对其经济过度依赖能源出口的重大问题,提出要实现从“能源出口型经济”向“社会创新型经济”的过渡;日本的《新成长战略》和《再生战略》针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长期经济增长乏力以及金融危机与地震海啸带来的短期经济冲击等问题,提出了“保持前沿国家地位”的口号,并提出要通过基础设施与产业合作推进实现与东亚国家(包括东南亚)共同进步。
      明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定位和性质
      现行的“五年规划”是在计划经济时代“五年计划”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从“十一五”时期开始更名为五年规划。从“计划”到“规划”的变革,反映了我国政府主动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推进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逐步从“计划指令性”向“战略指导性”的转变。然而,由于历史惯性和显示操作等层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现行的五年规划在一定程度上仍遗留某些“计划”色彩。面向未来,面对党和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要求,应以“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为契机,进一步明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定位和性质。
      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明确经济社会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分工。规划应更多探讨和谋划政府如何搭建战略功能平台和积极引导市场,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营造良好环境。比如,在产业导向方面,不是单纯列举发展产业的重点,而是更多反映政府应如何通过功能性政策引导市场投资产业;同时,对于充分竞争行业领域的具体规划布局可以考虑少提或不提。
      适当延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期限
      五年规划是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战略文件,历次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期限大多在五年。究其原因主要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较快,现实国情变化相对较快,五年规划期有利于切实把握经济社会变化的新情况和新要求,更好地指导现实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相对成熟的阶段,经济增长速度保持稳定或有所下降,包括基础设施等在内的现实经济社会条件变化的速度与节奏都较之改革开放前段时期有所放缓。与此同时,近年来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战略规划期限都在10年左右或以上,比如《欧盟2020战略》、日本的《新成长战略》和《再生战略》、俄罗斯的《2020战略》等规划期都在10年左右,南非的《2030年国家发展规划》和韩国的《绿色增长战略》规划期均为20年。由此,我国未来发展规划的期限应考虑延长至10~20年。
      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方向和实际情况看,党的十八大已为2020年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明确导向,十八届三中全会为2020年前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具体安排,“十三五”规划五年战略指导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了。与此同时,2020~2025年是我国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导向应在“十三五”规划期间提前谋划,以在较长时间内明确发展方向、保持政策定力,真正发挥中长期规划的战略功能。由此,“十三五”规划期限可以考虑展望至2025年,为我国顺利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提供科学谋划和战略指导。
      加快推进各类和各级规划体系的统筹协调
      从我国现行规划体系看,存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专项规划关系不清、中央政府规划和地方政府规划存在冲突、五年规划与年度计划衔接不紧等问题。“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应重视这些问题,逐步推进各类和各级规划体系的统筹协调。
      首先,应明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其他同级专项规划的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体部署,是其他各级各类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制定各项经济政策的依据。但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之间内容交叉重复,而且专项规划发布时间太晚,有的专项规划甚至比总体规划晚2年才公布。考虑到这些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二者的衔接。一是减少专项规划,其编制要限定在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以及需要政府扶持、调控和引导的领域,对于完全由市场发挥作用的竞争性领域,应逐步退出。二是要加强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内容衔接,完善各规划编制部门的沟通机制;总体规划完成后,专项规划要以此为纲,加强衔接;同时建立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衔接的责任制度,由专项规划编制部门负责衔接。三是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需同时启动编制,规划主管部门应明确要求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同年发布。
      其次,应协调国家五年规划与地方五年规划的关系。受规划体制、行政管理、财税体制改革不到位及规划期与政府换届周期不一致等的影响,五年规划实施中经常出现以地方规划为主、中央规划难以在地方落实的结果。加强二者的衔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逐步划定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的事权,理清各级政府在规划方面的职责分工。二是加强二者指标的衔接,约束性指标要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自上而下确定,中央政府负责制定、分解和落实,地方严格按照中央的要求贯彻、执行;预期性指标则应广泛征求地方政府的意见,自下而上确定,各级政府通过引导市场争取实现。
      此外,应实现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的有效衔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都是政府履行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和重要手段。但从年度计划执行看,经常出现经济增长、投资规模、能源消耗总量及相关指标超出五年规划的预期目标,而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与五年规划的要求差距明显等问题,影响了五年规划的有效实施。今后要把中长期规划作为制定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加强二者的衔接,年度计划系列和指标体系应按照尽可能与中长期规划衔接的要求加以改进和创新。
      强化规划的时代传承性和国际责任
      五年规划一方面应一脉相承、前后呼应,注重其一贯性和传承性;另一方面应与时俱进,注重其现实性和时代性。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国内战略政策的国际溢出效应逐步增强,因此中长期规划应综合统筹考虑国内与国外两个大局,真正担负起“大国责任”。
      近年来,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战略规划都考虑了时代传承性或国际责任问题。《欧盟2020战略》针对欧盟国家间互连性差和金融危机后经济增长乏力的现实情况,结合前期《里斯本战略》执行的失败教训,突出了“智慧增长、可持续性增长和包容性增长”的口号,力图建立一个“智慧的欧洲”和“流动的欧洲”,并实现区内国家间的包容性发展。南非的《2030年国家发展规划》针对金融危机后减贫趋势倒退和社会差距拉大的问题,提出要在未来二十年内实现减贫和社会公平;俄罗斯的《2020战略》针对其经济过度依赖能源出口的重大问题,提出要实现从“能源出口型经济”向“社会创新型经济”的过渡;日本的《新成长战略》和《再生战略》针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长期经济增长乏力以及金融危机与地震海啸带来的短期经济冲击等问题,提出了“保持前沿国家地位”的口号,并提出要通过基础设施与产业合作推进实现与东亚国家(包括东南亚)共同进步。
      同时,我国的规划编制工作应凸显规划的时代传承性。首先,要积极体现我国规划工作和规划内容的一贯性。可以考虑在“十二五”中期评估的基础上,对“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及其经验教训进行系统总结,并将其写进“十三五”规划文本。其次,规划还可以考虑提出较为鲜明并具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的战略口号。比如参照《欧盟2020战略》,提出成为“协调、智慧、可持续性和包容性发展的负责任大国”的战略导向。
      此外,应通过“开门办规划”和“出门讲规划”体现我国战略规划的“大国责任”。首先,“十三五”规划不仅要针对国内经济发展战略导向进行谋划,还需考虑适当加入我国对外战略和带动周边及亚太地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包容发展的长期规划内容,体现规划的国际性。与此同时,规划在制定过程中应以适当的方式与相关国家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对我国规划的建议与诉求,并在规划制定后在全球进行广泛宣讲,不断提升五年规划编制工作和实施执行的开放性。另外,还应以对外规划宣讲为契机,积极向发展中国家传输我国战略规划历史经验,推广中长期规划的“中国模式”,拓展我国中长期规划工作的“外溢效应”。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本文为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发展趋势和战略思路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 美国和英国城市规划管理的经验 2015-08-19

      英国规划的体系与特色
      英国是近代较早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19世纪下半叶,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和海外贸易国,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商船队和海军,最多的海外投资。由于工业化和经济的发达使城市发展较为迅速,因此英国城市规划理论的发达使城市发展与实践具有悠久的历史。受霍华德“田园城市”的深刻影响,并结合本国及世界相关的城市规划理论,形成了具有英国特色的理论体系框架。英国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呈现出不断完善和丰富的动态过程。
      1、规划管理的重要基石:完备的法律和制度。
      法律和制度是规划管理的基石。英国的第一部规划法是1909年颁布的《住房城镇规划法》,这一法规颁布之后,不断进行完善、修改,同时英国也不断颁布一些相关的法规,如规划督察与申请程序、土地权法、环境报告、规划义务、总体政策申请的决策主要根据规划法等,同时也有中央政府的干预,中央政府颁布的“规划政策指导纲要”最主要是提供地方政府在规划的审批过程中要考虑的政策、法规和要素。
      对于每一个规划项目的决策权在地方议会,地方议会一般要听取规划局、规划局长或专业人员的意见再做决定。对于不符合规划的项目,规划局有权不予批准。因此英国的规划编制、审批与法规紧密相连,最大限度地避免规划的人为干预。从规模编制的立法到规划审批的依法都体现了这一点。
      2、规划体制一大特色:“规划督察”。
      “规划督察”是英国规划体制中的一大特色,规划督察署是一个非常有权力的机构,是规划的“警察”。如果地方规划审批中,开发商向地方政府申请的规划项目遭到拒绝,开发商可以向规划督察署提出申诉,规划督察署将举办听证会,政府和开发商双方派人到会进行举证辩论、最后由规划督察署根据规划法、规划政策指导纲要等政策法规作出决定。它的决定就是最终决定,不能再上诉。因而,规划督察署的权力是相当大的,它独立于政府之外,对规划审批实施进行监督,以避免规划管理部门和政府在规划项目审批中出错或者失误。
      3、专业规划师:高素质的全才。
      因此,英国对规划人才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拿到规划学位,而且要拿到法律学位,他们认为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使设计出的规划与政策法律相一致,才能使规划法制化。好的规划师必定是一个通晓经济、法律、环保等多学科的人才。
      英国专业规划师的机构是英国皇家规划师协会,该协会是一个独立的机构,其权力是女王授予的。这一机构建于1914年,历史悠久。全英大约有专业规划师2万人。每年规划师协会都要对会员进行考核。对不合格的、有问题的给予警告或取消资格处理,以此保证规划师队伍高素质。
      4、规划编制:兼顾系统性和实用性。
      英国的规划体系一方面体现自身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它还接轨于欧盟的空间远景发展规划,受洲际规划的客观引导与控制。自身的完整性表现为从国家规划到结构规划、地方规划各层次关系明确。此外,还有各类交通规划、保护规划及特殊地区规划等专项规划。因此,规划有较完整的系统性。在大的规模框架及等级关系的基础上,英国规划还强调了规划的细化,即规划的可操作性、实用性。
      如在地方规划中就细化到地块的详细规划;在城市及农村地区与规划有关的历史建筑均注册登记,在规划时予以保护或改造保留;在城市设计的政策中对诸如屋顶形式、窗的规格、建材、街道广告等均作出详细的规划与要求,这样使规划做到既有宏观的引导与控制,又有具体明确的要求用于指导实施。
      5、重视社会现实性规。
      任何一个规划仅仅做到科学合理还不够,还应面对社会现实,实实在在地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才是一个好的规划。
      因此,英国的规划在一定程度上更加重视以社会发展为依据。如在城市保护绿化带内开发项目,虽与规划引导初衷相悖,但总体评价是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增加就业岗位、解决社会问题。又如在伦敦码头区的改造中,为确保政府提出的九万个就业岗位,而在规划和税收上采取了更灵活和更能促进开发实施的优惠政策。再如在切斯特的社区复兴中,规划不仅为市民提供住宅,还为市民的再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从而解决社会问题。
      6、引导与协调:规划中灵活的一面。
      在一定时期内有其相对的稳定性和法律保护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环境、经济等多因素的要求,有时也表现出灵活性,即规划的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何时不变何时可变是规划部门要研究和把握的。
      英国在引导与协调规划方面做得很好,如在城市规划的绿化带内搞开发的现象,就是地方政府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而作出的规划调整,这种调整在总体上是以有利于社会发展为原则的。又如有的规划调整需要开发商出钱或出力,为城市市民、地方政府解决实际问题,减轻政府负担。当然所有的规划引导与协调都需要得到规划部门和地方议会的同意。
      7、注意过程也是英国规划的特点。
      英国的规划(如地方规划)均由地方政府规划部门自行编制,地方规划内容是全面而详细的(如卡迪夫1997年地方规划),内容涉及从宏观政策直至地块规划要求等。这种规划并没有三年、五年或十年规划目标的概念,而是一年一稿,每年都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而作出相应的修改。因此说英国的规划更注重规划和实施过程,而不是所谓的终极目标去硬性执行规划。
      8、公众参与的渗透英国的城市规划体系中,很强调“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规划的行为渗入规划工作的每一主要工作环节,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公众参与规划的行为主要在两个工作环节中。
      第一,结构规划的形成阶段的公众参与,指调查研究、编制规划说明书、绘制图表、各机构之间的讨论商议、提交公众讨论等。立法规定,郡议会必须留出六周的时间,提交给当地有关部门和个人进行评价,规划草案经公众评价之后,应根据公众的意见作出适当的修改。参与评价的包括各区的规划局、地方社区组织、群众团体等。
      第二,中央环境事务大臣审核批复结构规模是否和国家或地区的政策相冲突,结构规划是否与周围地区的开发相矛盾,或结构规划本身是否有无法解决的矛盾。在一些城市中认定专门的机构和场所供所有市民对城市任何建设(或建筑)提意见,比如在农村,“乡村规模”公布前将规划方案放在村中的酒吧一周时间,供村民提意见。总之,英国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是实实在在地体现在整个规划的各个环节,使规划结果真正代表广大市民的意愿。
      9、强调“保护”这也是英国规划的重要原则。
      英国的发展历史虽非久远,但在进入后工业社会的今天,规划指导思想却表现出一种后现代的规划保护意识。每个城市都注重强调并突出自己的特色。在大部分的城市里很少能见到高楼大厦,英国早已不提倡盖高层建筑。在英国见到更多的是各具特色和历史传统的步行街区、商业区和社区,特别是在城市的中心区,除新城外,多数都是采取了强调与原有建筑、建成环境相协调相融合的处理方式。不管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均被登记注册并受到有效的保护。被注册的保护建筑无论产权归属何人,都无权拆除或改造。
      对于有历史价值的建筑,英国采取以下两种形式进行保护。一是原样保存或恢复原样,如建筑保留作为博物馆或展览馆;二是保留原样改变功能,即赋予保护建筑新的使用功能和新的生命。这种做法使建筑外表是旧的而内部空间则是新的、现代化的。从保护层次上有历史城镇、保护区域、群体注册建筑、个体注册建筑以及街道艺术品。就规划而言,不仅强调个体建筑的保护,而且强调整个建筑环境、一个历史空间或地区的保护以及相互关系的协调,总之,保护成为规划中不容忽视的主题。
      美国规划的制度和发展
      1、规划制度的形成
      规划制度的形成美国的宪法强调个人权利和私有财产的不可侵犯性。因此,19世纪之前的美国城市发展是在缺少规划和公共控制的状况下进行的,由此导致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如拥挤、不卫生、丑陋和灾害等城市问题。这些问题促进了一系列的改革运动的形成,如卫生改革、保证城市开放空间运动、住房改革运动等,形成了许多影响至今的规划制度。
      美国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在建国之前先有了13个州(state),美国的宪法在本质上是州与州之间的契约。尽管它确立了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权力范围,但它对州与州以下的各级政府之间的权力分配却未予涉及。因此,州政府以下的各级政府都是由州来创制的。在美国,州与州之间在立法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别。在许多州的法律中只允许地方政府从事特定的规划行为,在其他的州中则要求社区履行相当全面的规划行为。各个州的立法机构基本上都颁布了州政府与规划实践和内容相关的目标。而州的授权法往往确定了地方政府在规划方面的功能。
      2、规划组织设置的通用形式
      规划组织设置的通用形式美国城市规划系统的最显著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政府体制架构上,城市规划基本上是由州和自治市负责,不构成国家城市规划的概念;二是国家不具有统一的城市规划法规,因此城市规划的行政体系和运动体系在各个州均有所不同,甚至在一个州之内的各个自治市也各不相同。
      美国城市的各项法规均建立在州的授权法的基础之上。这些州的法律通常都规定了地方机构的构成和职责等方面的内容,也包括了关于总体规划和相应的规划条例与地图的编制和审批、区划调整和修正以及其他有关控制、具体许可的审批等执行过程的安排。在各个城市中,立法机构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最终决策者。
      一般而言,城市管理机构的组织形式有多种形式,如:议会—市长制、委员会制和议会—行政官制等。但就具体的城市而言,各类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机构有着确定的地位,从事着确定的工作。
      3、发展规划编制的层级架构。
      绝大部分城市都有区划法规作为开发控制的依据,但编制综合规划并不是每个地方政府的法定职能,尽管综合规划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作用,联邦政府对地方发展的资助计划都要求有综合规划作为依据,地方政府的建设计划和开发控制也都以综合规划为依据。区划作为开发控制的最主要方式,具有确定和透明的特征,适用于通则式开发控制。场址规划审查、设计审查和地标控制等方式则是对于城市中具有重要和特殊意义的地区进行更为特定和详尽的个案控制。
      在美国,涉及州、地区和地方事务的规划都由州和城市、县进行颁布和实施,联邦政府通常是被排除在地方事务之外的。因此,城市和区域的规划和实施由地方政府作出决定而无需州和国家机构进行复审。各个州的规划审批过程是不同的,尽管有些城市为了更好地实施规划,会由立法机构对综合规划进行审批并由市长签署对规划的批准,但在大多数的州,综合规划是不必经立法机构审批的,而是由规划委员会来承担这一职能。
      4、规划发展关注的重点领域一是开发控制。
      一是开发控制。在美国各地,现在有大量而广泛的详细规定决定着开发控制的过程。就总体而言,联邦政府在开发控制方面的作用是间接的,主要的控制机制是由地方政府执行的。但开发控制的范围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变得越来越广泛,而且也越来越复杂,审批的权限也开始相对集中。如新泽西州的《州建设管理程序导则》就详细列出了至少38项必须经州审批的内容。对于一些特定的项目还需要由联邦政府进行审批,如有可能影响到湿地等环境敏感地区的项目等。这些控制往往强调的是具体的环境方面的内容,并对规划系统的开发控制也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在发展控制方面,区划是地方政府影响土地开发的最主要手段。地方政策制定和执行区划规则的权力主要源自于政府的行政权力。区划法规确定了地方政府辖区内所有地块的土地使用、建筑类型及开发强度。在区划法规批准后,所有的建设都必须按照其所规定的内容而实施,对于与区划法规相符的开发案的审批无需举行公共听证会(除非区划条例中有特别规定)。
      二是土地细分。这是一种对土地地块划分的法律过程,主要是将大的地块划分成尺寸较小的建设地块,以满足地块产权转让的需要。在美国,这个过程通常得到了非常细致的控制。在建设地块可以出售之前,或者土地的所有者在对地面设施进行改进之前,必须先获得市政当局对地产权的土地范围批准。
      根据相应的法规,在地产权的地图上至少要标示出街道、地块的边界和公共设施的通行权。土地细分的要求通常还会规定地产开发者必须向社区贡献出一定量的土地(或者为替代这种贡献而需支付的款项)以作为社区建设学校、娱乐设施或社区设施所需。土地细分控制也考虑其他基础设施的可供应范围,比如给水和排水、消防设施的可获得性以及诸如公园、学校、路灯等的服务设施的供应范围等。
      三是场址规划审查。通常用来保证区划条例中的各项标准在重要的开发项目中得到贯彻。需要进行场址规划审查的项目在各个城市是不同的,一般由地方政府决定。
      在新泽西州中部的西温索尔市,除了联立式独户住宅及其附属设施的建设以外的所有开发都需经过场址规划审查。而位于同一个州、执行同一部州授权法的泽西市则只审查较少的项目,在该市中,只审查10户以上的住宅建筑或基地面积在10000平方英尺以上(通常限于密集的建成区)或者扩建面积在原有建筑面积50%以上的建设项目。在有的城市,场址规划审查是作为获得建设许可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其主要内容也就更多涉及建设工程标准的审批。
      四是地标控制和设计审查过程,这是两类相关的可归纳为美学方面的控制。
      一类是通过保存历史建筑本身和保证在历史地区的新开发在规模和设计上与这些地区的特征相和谐的两种方式,并通过管理这些指定建筑物作为财产的转让和转换过程,而达到对建筑遗产的保护。
      另一类是在一些城市中除了有标准的建设法典之外,还要经过独立的设计审查过程。
      
  • “多规合一” 有利于长远的城市规划 2015-08-13

      日前,国家发改委、国土部、环保部和住建部四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在全国28个市县开展“多规合一”试点。
      为了保证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严格按照城市规划是重要一环。为了防止城镇化无序扩张风险,201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城市规划要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此即为空间规划改革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该会议讲话中指出,积极推进市、县规划体制改革,探索能够实现“多规合一”的方式方法,实现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并以这个为基础,把一张蓝图干到底。所谓“多规合一”并非指只有一个规划,而是指在一个空间内,在规划安排上互相统一,同时加强规划编制体系、规划标准体系、规划协调机制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强化规划的实施和管理,使规划真正成为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和龙头。
      以往粗放式的城市发展方式难以持续,探索集约型、可持续的“多规合一”是建设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这项政策应当涉及到耕地红线与生态保护。如果城市空间开发边界无法确定,永久基本农田就不可能划定,一些地方政府就会以各种变相政策占用耕地。但是,这里面也存在一些矛盾,比如解决城市建设用地的来源与农民进城之间的冲突等,因此如何把握平衡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各地合理规划引导城市人口、产业、城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发展方向与布局,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
      选择市、县作为试点,是因为这些地方空间范围相对比较小,经济结构也不那么复杂。同时,新型城镇化主要靠这些县市吸纳更多农民,而这些小城市又主要依靠工业发展,很容易滥占耕地,因此,他们是这项政策主要约束的对象。但是,城镇化意味着中国需要大力发展中小城市,而这些城市在这种发展和约束当中,如何因地制宜同时,又能科学的协调和规划,这需要更多的专业支持,尤其是在规划方面,因为城市规划具有超前性,不能仅靠探索。
      现在,“多规合一”的探索有利于各个城市制定一个综合性的指导性规划,统领发展规划、空间规划以及人口和环境规划等内容。与此同时,将打破各部门规划过滥又各自为政的现象,逐步形成现代化的规划行政体系和规划法律体系,这将有助于避免城市规划的盲目与混乱,让中国的城市真正发挥城市应有的功能。
      
  • "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关键点 2015-08-13

      “十三五”规划制定的成败,是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要素之一,制定过程中借鉴历史经验并给出新的战略定位,事关全局,关系重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中国的“十三五”规划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上,这需要我们去思考五年规划的新方位,只有当我们能够回答五年规划从哪里来的时候,才能够更深刻地认知五年规划的本质属性,也能为我们考虑“十三五”规划编制提供有益的启示。
      “十三五”增长率以7%为宜(每年5%的GDP增长率+每年2%的人民币升值)
      正确处理预期和可能的关系,建议“十三五”规划适度从紧,将GDP增长率目标定为7%左右。
      从历史来看,五年计划指标制定平均大约留有半年的余地。每个时期不同,有的过于冒进,典型的是“二五”计划,指标定得过高,导致基本都没能完成;有的又过于保守,譬如
      “六五”计划
      和
      “八五”计划
      ,指标定得过低,使得大多数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分别平均完成了1.7倍与2.7倍。其中,最关键的是经济增长率指标定得过低,“六五”计划规定社会总产值指标增长率为4%,实际增长为11%;“八五”计划规定经济增长率为6%,实际增长为11.6%。
      中国的经济增长一定程度上确实符合
      邓小平
      同志当年说的是波浪式的前进,经过几年治理整顿之后,又会有一个飞跃。制定“六五”计划和“八五”计划的时候,恰恰都处于经济周期下行的低谷时期,大家对经济增长的预期都倾向于保守。同时,经济发展指导方针的基调都是结构调整与治理整顿。
      “十三五”规划的起始点和“六五”、“八五”很相似,经济增长率从2007年的峰值到2014年已经7年,已经和前几轮的下行周期相当,同时也处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的时期。因此,“十三五”的经济增长率制定要适度从紧,不必要太保守,要预见到规划后半期经济上行的可能,避免重犯“六五”、“八五”的错误,由于计划偏离度太大而失效,不得不进行大幅度修订。
      经济增长率指标的确定对于整个规划编制具有确定基调功能。根据我们估算,“十三五”的潜在增长率在6.7%~7.7%之间。如果从紧,经济增长率指标可以定为7%。此外,经济增长率指标还是一个锚定,具有平抑经济波动,提供稳定预期功能,从这个角度看,也是7%为宜。
      规划要弥补市场失灵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规划要作为弥补市场失灵的资源配置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转型,五年计划已经从传统的经济计划转变为公共事务治理规划,经济类的指标从“六五”的60%下降到“十二五”的12.5%,绝大部分指标都属于教育、科技、资源环境、人民生活。
      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在规划中的关系时,我们历史上也有一定的经验教训,比较重大的转折是发生在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之后,“九五”、“十五”计划就提出五年计划的指标应该是预测性和指导性的,这符合市场经济基本改革方向。但是也带来一个问题,如果规划不能一定程度上配置资源,实际上就变成“规划规划、墙上挂挂”,造成规划失控。
      “十五”计划表现得比较明显,污染物减排、经济结构调整,能源节约的目标都没有完成。“十一五”比较好地处理了政府与市场在规划中的作用,制定了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明显比“十五”要好得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求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表现为政府参与资源配置更加积极全面,其中发展规划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一是对公共资源配置的刚性约束功能;二是对于关系公共利益的社会资源配置的有效引导功能;三是对于社会资源的信号引导功能。
      规划内容可以分为预测性、导向性、约束性三个部分,建议可以将“十一五”以来的指标两分法变为三分法,将预期性指标取消,代以预测性指标和导向性指标,保留约束性指标,其他内容也可以做相应调整。
      规划要引导地方职能转型
      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规划引导地方政府职能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将五年规划的制定权和实施权高度下放的同时,保持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政治引导,中央和地方的目标逐步趋于相容,“十二五”规划两者目标一致性程度达到了75%。另一方面,中央政治引导并不足以约束地方最大化自身投资、财政收入、经济增长的冲动。
      指标制定的层层加码机制并未改变,国家制定的“十一五”规划经济增长率为7.5%,省级为10.1%,地市级为13.1%,到县级就成了14.2%。地方政府具有最大化投资和财政收入的强烈动机。国家规划很早就取消了投资与财政收入的指标,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各级地方政府大多仍然保留财政收入、投资增长的指标。
      “十三五”规划需要发挥引导地方政府从发展主体转向推动发展主体,同时,需要强化规划对地方政府行为的规范与约束功能。
      首先,建议改变地市级以下政府自主编制五年规划的方式,采取先下后上,几下几上的方式,并要求其在提交本级人大审议之前,先要得到上级政府的批准。从而推动上位规划的落地,同时也强化了规划对地方政府的约束功能。
      其次,建议将主体功能区的分类考核机制引入到“十三五”规划,对于生态保护、改善民生任务重的地区取消GDP考核,引导地方竞争从经济增长竞争更多地转向公共服务提供竞争。
      “全面发展”要求规划的总体性
      正确处理重点和全面的关系,将五年规划名称调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五年规划纲要”。
      历史上,我国的五年计划名称曾经做过两次调整,第一次是从“六五”计划开始,将发展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改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第二次是“十一五”规划将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
      五年规划内容已经大大超出了经济和社会的范围,成为全面的国家发展规划,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国家“十三五”规划将全面涵盖“五位一体”的内容。
      建议从“十三五”规划开始,将五年规划名称调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第××个五年规划纲要”,以更加名副其实。
      “十三五”规划要兼顾2030远景
      正确处理中期与长期的关系,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同时制定2030年远景目标纲要。
      “十三五”规划的完成,标志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由于党的代表大会尚未提出2030年目标,这就出现了五年规划目标和中长期目标如何衔接的问题。
      “九五”计划也恰好是实现我国第二步战略目标的最后五年,同时又缺乏更长远的目标指引,在制定“九五”计划的同时也制定了2010年远景目标,这为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2020年目标奠定了基础。建议参考这一做法,在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同时制定2030年远景目标纲要,并为党的二十大提出2050目标奠定基础。
      处理好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关系
      正确处理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的关系,创新机制扩大公众参与的形式与渠道。
      “十五”计划
      以来,我国意在五年规划编制过程中引入了公众建言献策机制,并不断完善。但是,公众参与环节过于单一,且在政策制定的后期,公众参与程度较低,公众影响有限。建议通过机制创新,进一步开辟公众参与的渠道,创新公众参与方式,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和参与质量:
      首先,创新机制开展广泛的政策协商与政策讨论。建议公开五年计划阶段性编制面临的问题和难点,以及不同的政策方案之间的分歧,通过网络、媒体等渠道来广泛征求不同意见,展开广泛的讨论,使规划编制过程成为最大程度凝聚社会共识的过程。
      其次,建言献策活动主要是征集公众的意见,是集中民众智慧的过程,同时还要有集中民众意愿的正式环节设计,通过识别公众需求和偏好,来使得规划更大程度反映公众需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进一步增强公众的利益表达,偏好表达,使之成为计划优先次序选择的重要依据。
      再次,中国的
      五年规划
      不到最后公布的一刻,都属于高度保密的内容,公众不识庐山真面目,对于规划往往知之不多。建议公开不同阶段的文本和重要的决策过程,让公众了解政府在做什么,以消除对政策决策过程的各种错误印象,并引导公众更多地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来。
      最后,公众参与需要互联网思维。移动互联网为更大范围、更为直接、更小成本的公众参与创造了可能。决策者不但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开放公众直接参与的渠道,同时更重要的还可以通过微信群等方式,依托不同层级的社会架构,组织全社会广泛召开五年规划的网络研讨会,进行大规模的政策辩论和政策讨论。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定义 2015-04-08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定义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纲要,以国民经济、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城乡建设为对象,体现了国家或地方在规划期内国民经济的主要活动、科技进步主要方向、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以及城乡建设的各个方面所作的全面规划、部署和安排,提出政府在规划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实施重点,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指导性文件。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对各类用地的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或配置的长期计划。是根据土地开发利用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历史基础和现状特点,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等,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利用和经营管理的一项综合性的技术经济措施。土地利用规划一般分为全国性、区域性的总体规划和生产单位内部的土地利用规划两种。
      
  • 规划理论中“三规合一”的定义及意义 2015-04-08

      三规合一
      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中涉及到的相同内容统一起来,并落实到一个共同的空间规划平台上,各规划的其他内容按相关专业要求各自补充完成,即为“三规合一”。“三规合一”并非指只有一个规划,而是指只有一个城市空间,在规划安排上互相统一,同时加强规划编制体系、规划标准体系、规划协调机制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强化规划的实施和管理,使规划真正成为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和龙头。
      
  • 城市规划编制的分类 2015-04-02

      简介
      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的完整过程由两个阶段、六个层次组成,即总体规划阶段和详细规划阶段;
      城市总体规划
      纲要、城市总体规划(含市域
      城镇体系规划
      和中心
      区域规划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分区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
      和
      修建性详细规划
      。
      具体分类
      城市发展战略
      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作的全局性、长期性、决定全局的谋划和规划。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城市发展战略是关注城市中整体和长远发展影响的问题,进行重大、全局、决定性意义的规划。
      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关注内容:
      1、从宏观层面上把握城市发展的定性、定位、定向。
      2、重点关注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生态格局、交通系统
      城市发展方向
      城市各项建设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城市空间地域扩展的主要方向
      城市职能
      城市在区域或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服务等活动中承担的任务和作用,它随着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城市性质
      是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是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城市性质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
      城市的规模
      按城市聚居人口大小可以区分城市规模大小,各国的具体分级标准不尽一致。联合国将2万人作为定义城市的人口下限,10万人作为划定大城市的下限,100万人作为划定特大城市的下限。这种分类反映了部分国家的惯例。中国在城市统计中对城市规模的分类标准如下:按市区非农业人口,20万人以下为小城市,20万人~50万人为中等城市,50万~100万人为大城市,100万人以上为特大城市
      城市的发展目标
      在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规划中所拟定的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应达到的目的和指标。
      
  • 天津市“十三五”规划主要前期工作 2014-11-28

      一是把握总体要求。“十三五”(2016—2020年)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十三五”时期,是天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建设美丽天津,加快实现城市定位的关键时期。制定和实施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总体规划,对于加快推进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更具活力更高水平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是加强工作创新。规划创新是适应新体制、新环境的内在要求。做好“十三五”规划前期工作,要按照政府与市场的新定位,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积极适应形势变化,主动满足各方面对规划的新期待。要从规划的性质和功能定位、规划编制方法和程序、规划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等各方面进行创新,用改革创新的方法去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在新理念、新路径、新政策、新举措上下功夫,使“十三五”规划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加符合发展规律,更加反映人民意愿。
      三是提出基本思路。理清基本思路是编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基础,也是规划前期工作的重要任务。为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凝聚各界共识,根据工作安排,请市有关部门,对“十二五”规划纲要目标任务进展情况进行认真评估总结,并结合我市实际、发展阶段,提出本部门、本领域“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基本思路,发展目标、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
      四是研究重大问题。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做好“十三五”规划的基础,能否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规划编制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目前,市发改委已经初步提出了“十三五”重大课题研究选题,并公开向社会选聘研究机构,各承担单位要按照要求着手开展深入研究,要更加注重目标和问题导向、更加注重系统分析,不断深化国情、市情认识,找准主要矛盾,选对路径方法,提出切实可行的举措。要深入基层、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把工作做实做深。
      
  • 天津市“十三五”规划进度安排 2014-11-28

      按照国家总体部署,天津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将分三个阶段展开:从目前开始到2014年年底的第一阶段主要开展前期重大问题研究;从2015年年初到全市规划建议出台前为第二阶段,研究起草纲要框架;规划建议通过后为第三阶段,研究起草“十三五”规划《纲要》的草案。
      
  • 天津市“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 2014-11-28

      “十二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总的来看,“十二五”前两年,我市规划执行的总体情况比较顺利,在已作评估的80项指标中,有5项指标已提前实现规划目标,69项指标达到规划进度要求,还有6项指标未达到规划进度要求。预计到2015年,经过共同努力,80项指标均能够顺利完成规划目标,其中11项指标可以在2014年底前完成规划目标。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是什么 2014-11-28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按行政层级分为国家级规划、省(区、市)级规划、市县级规划;按对象和功能类别分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
      国家总体规划和省(区、市)级、市县级总体规划分别由同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并由同级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起草;专项规划由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编制;跨省(区、市)的区域规划,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组织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区域内省(区、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编制。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隐私声明
党政机关 党政机关

主办单位: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系电话:022-23142050技术支持:市大数据管理中心

网站标识码:1200000015津ICP备 08100007号-14 徽标津公网安备12010302000991号

主办单位: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联系电话:022-23142050网站标识码:1200000015

技术支持: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津ICP备 08100007号-14

徽标津公网安备12010302000991号

党政机关
IE版本小于9,为了不影响您的浏览效果,请升级IE版本!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