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在北京闭门召开。这几天,公众对本次会议给予了极大关注,各家媒体也第一时间给出了很多解读。
其实,总书记近两年一直在思考“十三五”规划的制定,从他的调研、会议中就透露了不少他对“十三五”规划的思考。你可能没注意,别怕,学习小组帮你记着呢。
就在周一的时候,《人民日报》就发表了任仲平文章,里面透露了很多中央关于“十三五”规划的信息。其中有一点尤其引人注意。这就是“三个规律”“三大发展”。这也是引用总书记的一次讲话:
“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这是2014年7月8日,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首次提出的。从任仲平的定义来看,这“三个规律”“三大发展”是引领“经济新常态”的目标方向。这也很可能是这次“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1、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
任仲平文章这样解释这个“发展”:
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发展,是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发展,是“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这意味着,在经济发展中要保持战略定力与战略眼光,做到蹄疾步稳、行稳致远。
这几年,在中国的发展中,最热门的莫过于“新常态”一词。中国经济从高速运行,变成中高速,从百分之十几,降到百分之七,甚至破七。怎么看?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几个阶段看,高速运行若干年后,经济增长速度都会有一个回落,这也是经济风险的自然释放。从这点来说,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就是对经济规律的遵循。
用总书记的话说,就是“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平常心看待经济回落,自信心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只要能过了这个痛苦的坎,中国经济才能“浴火重生”。这需要战略定力和战略眼光,不为浮议所惑,坚决走转型升级之路。
什么是新常态?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中,阐释得非常清晰:
“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新常态当然有风险:经济进入调整期,从粗放发展转向科学发展;改革进入攻坚期,各利益相关方加速博弈、角力加剧;社会进入转型期,各种矛盾叠加凸显……但新常态同样面临机遇:
第一,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今非昔比。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第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有人担心,中国经济增速会不会进一步回落,能不能爬坡过坎?风险确实有,但没有那么可怕。中国经济的强韧性是防范风险的最有力支撑。
第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中国多项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质量更好、结构更优。
第四,新常态下,中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简言之,就是要放开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用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
一句话,“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
2、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
任仲平这样解释这个“发展”:
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是“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的发展,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这意味着,发展不仅要讲速度讲效益,更需要在增长与保护、局部与整体、当前和长远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一句话,今后的发展一定要告别粗放型经济,走与自然和谐共处之路。
党的十八大已经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强调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2015年9月11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会议认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成为中国生态文明领域改革的顶层设计。
怎么改?必须建立8项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覆盖全面、科学规范、管理严格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自然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导向,监管统一、执法严明、多方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更多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市场体系;充分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同时也要树立6个生态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空间均衡的理念,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3、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任仲平这样解释这个“发展”:
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是“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的发展,是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的发展,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发展。这意味着,不仅把发展视为经济问题,更将之视为政治问题、社会问题,让更多人共享发展的成果。
邓小平同志就说过,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富急剧膨胀,但带来的也是一系列问题清单,最严重的莫过于贫富差距的增大。如果我们的国家不能让改革开放成果全民共享,而是让少数利益集团垄断了改革红利,那么我们的改革就是失败的。
所以,在第一个一百年倒计时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把眼光放在贫困地区和群众身上,不能让贫困拖了中国发展的后腿。这个短板一定要补上。
近两年来,访贫问苦一直是总书记调研的主题之一。
2014年9月30日,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得到了很大发展,但一些民族地区群众困难多,困难群众多,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难度较大,必须加快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要搞好扶贫开发,重点抓好特困地区和特困群体脱贫。”
怎么扶?不能再是撒芝麻一样,光撒钱,忽视了培养贫困地区内生的脱贫动力。所以要学会“精准扶贫”。
正像总书记强调的:
“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要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就业能力,努力阻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打开孩子们通过学习成长、青壮年通过多渠道就业改变命运的扎实通道,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有了穷一代,不能再有穷二代、穷三代,贫困现象的代际传递值得社会警醒。关键还在于教育,“扶贫必扶智”,教育是贫困人口改变命运的机会,在教育上一定要严守公平正义,给孩子们一个平等获取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
而在扶贫路上,老区人民更是总书记的牵挂。
“加快老区发展步伐,做好老区扶贫开发工作,让老区农村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对这个问题,我一直挂在心上,而且一直不放心,所以经常讲这个问题,目的就是推动各方面加紧工作。”这是总书记在延安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说的。
在中国的革命历史中,老区人民为中国的革命事业贡献巨大。对老区扶贫的重视,是现实形势的需要,也是情感上的感恩。
“十三五”规划的制定,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规划好不好?可以用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说过的一句话来总结:“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