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背景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专题回顾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正确把握“四个关系” 推动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
来源:天津民宗 时间:2022-02-11 18:10
sm(1).jpg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就是要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更好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我们要准确把握“四个关系”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全面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水平。


充分认识“四个关系”的重要价值


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智慧结晶,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建设的一次重大飞跃,也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话语体系的根本遵循。必须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这一重要思想,正确处理民族工作中的“四个关系”,将其贯彻落实到民族工作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的话语体系。


有助于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涉及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各方面。在这个过程中,要正确把握“四个关系”,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


有助于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不断巩固,但局部地区反分裂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国际势力干扰破坏我国民族团结的风险不容小觑。要正确把握“四个关系”,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增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守住意识形态阵地,不断提高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的能力。


准确把握“四个关系”的深刻内涵


“四个关系”中,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是管总的,对其他关系起着引领作用。共同性是主导,是方向、前提和根本,差异性不能削弱和危害共同性。但强调共同性,不是要抹杀差异性。保护差异是需要的,差异性丰富多彩,共同体才能展示出包容性和活力。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不是突出和扩大差异性,不能固化强化差异性中落后的、影响民族进步的因素,要在增进共同性中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层面不同、范畴不同,二者可以并存不悖,但不是平行并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处于主导地位,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客观看待民族意识、尊重民族感情,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集大成。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各民族优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之间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各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


做好民族工作,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各有其作用,相辅相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在物质生产上高质量发展,同时也需要在精神文化上书写新的辉煌。既要用好经济发展这把钥匙,发挥好物质力量,夯实民族地区发展根基,也要用好思想教育这把钥匙,发挥好精神力量,引领发展方向。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在实践中正确把握“四个关系”


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民族工作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要正确把握“四个关系”,推进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伟力。


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问题导向,调整民族工作中的偏差,搞清楚哪些方面必须“同”,哪些方面可以“异”,不断增强各族干部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同时,要尊重差异性,注意对各民族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建筑风格等方面的保护和传承。


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中正确处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的关系。要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群体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差异,既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又面向汉族和东中部地区,有针对性地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坚定不移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打牢各民族交往交流基础,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需要,采取措施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加强政策引导,优化公共服务管理,积极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建共享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不断拓展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实现各民族共同进步。


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在各民族群众中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赓续精神血脉。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打造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充分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的各类文艺作品,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正确把握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物质问题“管肚子”,精神问题“管脑子”。要从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统一、凝心聚力的高度去夯实经济基础、培育精神力量。要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民族地区实际,找准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发力点。既发挥经济发展的牵引作用,又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共同奋斗。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隐私声明
党政机关 党政机关

主办单位: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系电话:022-23142050技术支持:市大数据管理中心

网站标识码:1200000015津ICP备 08100007号-14 徽标津公网安备12010302000991号

主办单位: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联系电话:022-23142050网站标识码:1200000015

技术支持: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津ICP备 08100007号-14

徽标津公网安备12010302000991号

党政机关
IE版本小于9,为了不影响您的浏览效果,请升级IE版本!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