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天津市委员会:
贵党派提出的“关于提高我市城市绿色发展能力的建议”的提案,经会同市环保局、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市科委研究答复如下:
一、关于强化绿色发展能力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绿色发展工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调绿色决定生死,用绿色系数衡量发展成绩,把绿色发展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做好这项工作,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8项重点任务,并细化成128条具体措施。组织起草《天津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用于规范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工作,推动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切实履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职责。下一步,将加大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力度,探索建立生态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排污权初始分配制度,推进环境监测监察执法管理体制改革,推行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离任审计等制度,加快建立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评机制,积极探索用绿色系数来衡量发展成绩,尽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加快推进中新天津生态城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和武清、静海、蓟县等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着力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在做好生态环保、能源发展等重点专项规划实施的基础上,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强化重点领域技术攻关,支持生态文明领域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快绿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化步伐和示范推广。二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发展分布式能源,建设智能电网,大力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生态有机农林业,支持节能环保绿色服务业发展。三是加快淘汰落后过剩产能。落实投资项目“负面清单”,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加快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四是大力发展绿色新能源。推进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降至50%以内,外购电比例提高到三分之一左右。五是扎实推进中新生态城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亚太经合组织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天津示范中心。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借鉴贵单位提出的建议,以强化绿色发展能力为重点,统筹做好绿色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积极做好制定绿色发展专项规划的准备工作。
积极推进低碳发展。近些年,我们把推进低碳发展作为重点工作加以推动。一是加强低碳发展考核评估。全面落实国家碳排放强度降低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十二五”,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28.8%,超额完成国家下达指标任务。二是深化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印发了《天津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天津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等。积极开展低碳园区试点,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高新区成功入选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下一步,将继续推动重点领域低碳发展,实行能源消费“一挂双控”,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到2020年,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6〕31号)要求,我市在摸底生态保护补偿现状的基础上,正在组织研究制定《天津市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借鉴国内其他省市“实施意见”制定情况,提出了我市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重点任务和体制机制创新重点工作。下一步,将尽快出台《天津市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加快生态功能区建设,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二、关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立足我市“一基地三区”的功能定位,抢抓多重战略机遇,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战场和突破口,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全力推动服务业平稳健康发展。2016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实现9661.30亿元,占GDP比重达54%。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70%,其中金融、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商务租赁等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占服务业比重达39%。服务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达71%,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全市的66.7%。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编制完成《天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尽快发布实施。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一是逐步健全政策机制。制定实施了《天津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关于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的实施意见》等,统筹全市循环经济发展。国家及我市均设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循环经济项目建设。把园区循环化改造列为近几年全市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逐步提高循环化改造园区覆盖率。目前,全市已有近二十家园区开展了循环化改造工作,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等园区初具规模。二是积极培育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大力推广泰达、子牙、临港、北疆、华明五种特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子牙模式、北疆模式成为全国循环经济典型案例。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是国务院批准唯一以循环经济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积极推动节能减排。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我市钢铁行业过剩产能。先后出台了《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指导意见》(津政发〔2016〕10号)、《天津市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施方案》(津政报〔2016〕14号)、《天津市关于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支持政策》(津政办发〔2016〕48号)等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2016年压减粗钢产能370万吨,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任务。下一步,将按照国家有关要求,持续开展淘汰落后产能专项行动、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清理专项行动和联合执法专项行动,确保产能压减、生产达标,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三、关于加大技术对绿色发展的支撑作用
我市始终将绿色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紧推进。一是构建绿色创新体系。按照《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打造科技小巨人升级版配套文件的通知》(津政办发〔2015〕94号)要求,积极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企业,支持杀手锏项目,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二是提高绿色技术攻关能力。将推动绿色建筑、智能建筑等技术和项目列入“天津市重点研发计划科技支撑重点项目”和“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予以重点支持,极大地提高了绿色发展领域的技术攻关能力。三是搭建绿色科技发展创新平台。制订《天津市打造百家领军企业产学研用创新联盟“511工程”实施方案》,创建天津市绿色建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BIM技术创新联盟等一批促进科技与产业相融合的创新联盟。下一步,将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协同开展绿色交通、清洁能源、资源高效利用等领域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和集成应用,加快构建绿色创新体系。
四、关于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体系
围绕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建立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出台《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银发〔2016〕228号),大力发展绿色信贷,支持地方发展绿色金融,完善环境权益交易市场、丰富融资工具,加快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体系,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支持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出台了《关于做好当前我市货币信贷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金融机构发展绿色信贷业务,支持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绿色建筑和建筑产业现代化、服务低碳园区和低碳社区试点工作。鼓励金融机构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增加绿色行业资金供应。下一步,结合我市重点行业领域的发展需求,发挥企业债券融资作用,积极探索利用专项建设基金等建立绿色担保基金,加强与相关部门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项目投融资方面的协调配合,努力形成政策合力,破解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五、关于加快重点领域绿色发展改革
全面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全面开展,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法规及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截止2015年,建设1.68亿平方米三步节能居住建筑和6387万平方米二步节能公共建筑;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6725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改造403万平方米;绿色建筑累计开工3200万平方米,绿色生态城区开工建设10片;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2206万平方米,各项工作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我市已编制实施《天津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期间,我市将进一步普及绿色建筑理念,积极推进建筑用能定额制度,构建建筑领域绿色供应链,。到2020年,新建民用建筑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高星级绿色建筑比例达到30%。
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到2016年底,基本建成天津市智能交通信息系统一期工程,接入整合路网运行管理、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公交车调度服务系统等现有应用系统和监控平台。推进绿色交通出行,2016年年底,我市累计推广新能源车辆38511辆,其中公交车259辆。“十三五”期间,将加快发展轨道交通,优化常规公交系统,改善慢行交通系统,建设慢行交通示范区,发展公共自行车,促进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到2020年,实现营运车辆和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双下降”,建成在全国具有领先水平及典型示范意义的绿色循环低碳交通示范城市。
六、关于促进绿色产业发展
构建绿色供应链体系。“十三五”期间,我们将以亚太经合组织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天津示范中心为平台,促进亚太经合组织各经济体绿色供应链产业互联互通和务实合作。建立政府支持、标准导向、企业示范和社会服务的管理机制。规范绿色标准,形成政府主导制定与市场自主制定相结合的绿色供应链标准化体系。实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促进经济活动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编制绿色产品目录,加强政府和企业采购管理。
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十三五”期间,将重点突破低碳、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治理等重点领域技术,开发推广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装备,积极建设重大节能技术与装备产业化示范、产业废物资源化、重大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产业化示范、节能环保服务业培育等重点工程。创新节能环保服务模式,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鼓励推行环境治理依效付费和环境绩效合同服务等。依托在津环保企业、环保科研院所科研优势,借助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等重点工程,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环境监测和咨询等环保产业发展。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市场化,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委托运营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环境基础设施投资运营。加强环境治理行业准入和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市场环境。
七、关于建设认知文化
加大传统媒体宣传,广泛培育环保意识。2016年,围绕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在中央媒体和本市主要媒体宣传报道共1225次,其中中央媒体播发214篇次,地方主要媒体播发1011篇次,召开新闻发布会14次。发挥网络媒体优势,倡导绿色生活理念。发挥新媒体形式多样的特点,先后开展了“清新空气我们在行动”环境执法微直播、“绿色生活?金点子”有奖征集活动等,培育绿色环保理念。营造环境保护文化,开展多种主题活动。开展了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宣传活动,举办2016年津沽环保行暨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环境教育宣传周环保嘉年华活动,启动第二届天津环境文化节暨三佳绿色易站活动。通过环保课堂、低碳巡展、摄影比赛等特色活动,普及环保知识,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消费方式。下一步,将加大绿色发展宣传力度,绿色低碳文明的生活和消费方式深入人心。
再次对贵单位的建议表示感谢。希望继续关心和支持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建议。
2017年5月19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022-2331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