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天津市委员会:
贵党派提出的“关于重塑大运河风姿 展示运河国际魅力的建议”的提案,经会同市水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研究答复如下: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保护大运河文化丰富的遗产资源,传承大运河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在坚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实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对于展示中国文明、保护历史遗产、促进旅游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对贵委提出的重塑大运河风姿,展示运河国际美丽的建议表示支持。
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一)推动运河沿线历史遗产和非遗的保护利用
近年来,市文化和旅游局全面梳理了京津冀运河沿岸天津境内的文化旅游资源,系统开展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相关规划,并进行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和保护。
在历史遗产保护方面,严格落实大运河沿线保护管理行政审批工作,经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报国家文物局审批的项目累计达20余处;指导大运河沿线文物部门在世界遗产河段新立近2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标志,并增加“世界文化遗产”标志;陆续组织实施了独流木桥修缮工程、九宣闸修复工程等项目的文物修缮工作,2018年,为北运河畔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洋大学堂申请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1000万元。
在非遗保护方面,天津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2项,涵盖了非遗十大类别。不断完善市、区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实施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振兴大运河沿线传统工艺,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举办京津冀非遗联展活动、 “运河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推动落实《京津冀非遗曲艺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完善京津冀曲艺人才交流、共享机制,振兴发展京津冀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加强大运河水系治理管控
为加强大运河的综合开发治理,一是市水务部门编制了《大运河通航水源保障专项规划》,专项规划依据市交通部门提出的通航航道等级、通航水深等控制性指标,从水质和水量两方面提出了湿地治理、调水工程等措施;二是水务部门和交通部门共同编制《大运河天津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河道水系治理管护专项规划》,从改善河道水系资源条件、完善防洪排涝保障功能、通航和航道标准、岸线保护和服务提升等方面提出重要任务和重点项目。
(三)统筹开展大运河相关规划编制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的重要指示,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作为贯彻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工程,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平台、载体和抓手,统筹规划、区域协同、积极推进。在前期对大运河天津段的历史文化现状、存在问题等基础研究和战略定位、空间布局、保护利用等10个专题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形成了《大运河文化带天津段建设总体规划文本研究报告》。
为贯彻落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市发展改革委组织相关部门和相关区政府开展了《大运河天津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和《大运河天津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三年行动计划(2019年-2021年)》的编制工作,结合天津实际,以具体项目为支撑,明确责任单位和开发时序,确保可实施、能落地、见实效,内容包括文化内涵挖掘丰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城乡区域统筹协调等。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我们将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按照保护优先、管控先行的原则,系统开展我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相关工作,制定完成我市《大运河天津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和《大运河天津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三年行动计划(2019年-2021年)》,深化完善我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各项重点任务,系统开展河道水系治理管护、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等重点工作,高质量推进我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感谢民革天津市委员会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相关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的相关建议我们将认真研究,并积极吸收借鉴。
2019年4月17日
工作人员:龚雪娇
联系电话:2314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