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背景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  >  办理结果公开
办理结果公开
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0566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办公室 时间:2020-12-29 10:40
sm(1).jpg

李洪远委员:

接到天津市政协第十四届三次会议第0566号“关于我市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绿色智能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我委高度重视,抓紧落实。我们认为您的建议非常宝贵,符合我市实际,为我市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针对您的建议,我委会同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市城管委、静海区政府等部门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实施新型废弃物高值清洁利用工程”

(一)巩固完善资源循环利用行业制度建设

1、制定资源循环利用行业管理规范。围绕我市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绿色智能发展,市工信局积极推动工业领域再生资源利用行业发展,推进再生资源行业规范管理,根据工信部再生资源行业的规范管理条件要求,组织我市废钢铁、废塑料、新能源汽车废旧蓄电池等再生资源企业申报行业规范条件,宣传引导企业通过规范条件的申报,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再生资源产品附加值,加快推动再生资源产业绿色化、循环化、协同化、高值化、专业化、集群化发展,提升我市工业再生资源行业健康发展。具体工作中,市工信局依据工信部《废钢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废塑料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等文件要求,积极组织我市再生资源行业企业申报,为企业解读准入条件的有关政策,严格按照申报条件进行初审。同时,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专家作用,指导企业进行专业对接服务,取得了较好效果。截止2019年底,我市有14家废钢企业和2家废塑料企业通过工信部公告。

2、积极支持企业申请危险废物综合利用许可证。近年来,市生态环境局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双万双服工作部署,积极支持企业申请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经营许可证。项目还在立项阶段市生态环境局即开始指导企业准备申请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资料,对资料齐全的企业在严格落实行政审批时限要求的基础上,尽量缩短审批时间,尽快为企业颁发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经营许可证。截至目前,我市共有23家企业取得了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经营许可证,占我市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企业数量的82%,为我市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3、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督查考核。2019年,市生态环境局严格按照《天津市“十三五”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督查考核实施方案》、《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督查考核工作评级指标》及《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指标体系》,对全市16个区危险废物监管工作情况、产废单位及经营单位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情况进行了督查考核。同时还对全市16个区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督查考核情况进行了评分排名,并向社会公开了考核结果。

4、做好电子废物拆解利用处置企业的环境监管。为进一步加强对我市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企业的环境监管力度,市生态环境局按照《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组织对我市持有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资格证书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并要求企业所在区生态环境部门委托第三方专业审核机构开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处理审核,并及时将各季度我市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处理审核情况上报生态环境部。同时依据《电子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将符合电子废物拆解利用处置条件的企业纳入《电子废物拆解利用处置单位(包括个体工商户)名录、临时名录》,在市生态环境局官网公示,并要求各区生态环境部门依法加强对名录内企业的环境监管力度,防止处理处置过程中产生二次污染。

(二)全面推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

1、完善体系建设。近年来,市商务局致力于我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推动回收进社区,推进回收网点建设、分拣加工中心建设和再生资源回收模式创新,提升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规范化水平和规模化程度。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市商务局立足于建设、完善、提升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动再生资源回收与城市生活垃圾回收两网衔接。

2、组织召开推进会。市商务局组织召开了全市城市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回收推进会,印发了《进一步推进城市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实施培育骨干企业、健全回收网络、加速转型升级、强化资源利用、加强行业管理“五个专项行动”,建立全市商务部门季度推进会制度。

3、学习考察先进经验。组织部分区、企业分赴北京、上海、大连学习考察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城市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回收做法和经验。引进培育大连环嘉、深圳爱博绿、天津拾起卖、绿天使等骨干企业进入天津参与再生资源回收。

4、推进“五进工程”。推进绿色回收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园区、进商场的“五进工程”,目前我市已有2家有资质的企业成功入选天津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指定进机关回收企业,可在政府部门、学校、医院等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管理的机关开展回收工作。

5、推动项目建设。推动静海区中能再生资源回收分拣加工中心、TCL奥博再生资源分拣加工中心等六个再生资源节点项目建设,所有项目均已完成专家评审、验收。

6、投放宣传画。印制2万张城市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回收宣传画,向全市16个区投放,公示回收方式和联系方式,逐步扩大宣传覆盖面。

二、关于“推动‘互联网+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的“互联网+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模式

1、以园区为载体,构建循环产业闭合环路。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加快推进“智慧子牙”信息化中心建设,加强“互联网+回收”的废旧商品回收模式的推广,拓展再生资源回收渠道,初步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回收、环保化处理、电子化交易的京津冀城市群再生资源整体处理商业模式。园区坚持以再生资源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加工为核心,强化产业集聚,不断延伸拓展产业链条,形成了再生资源回收拆解、精深加工再制造等绿色生态产业链。目前,园区构筑了“资源——再生资源——产品”的共生产业链。为提升循环经济能力,园区通过精准招商、特色招商不断丰富园区回收利用再生资源种类,引进中南废旧物资回收平台项目,强化园区废纸资源回收。积极壮大新能源产业,重点引进了银隆新能源汽车、艾康尼克新能源再制造、联美量子废旧动力电池再生利用等循环经济新能源项目,形成了新能源汽车制造、新能源锂离子电池研发制造、电池的回收拆解及梯级利用的新能源产业循环链条。

2、以企业为主体,创新再生资源回收模式。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积极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融入“互联网+”技术,鼓励以企业为主体自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逐步形成覆盖京津冀城市群废旧商品回收体系。依托苏宁、国美等大型卖场建立“以旧换新”回收体系,格力绿色公司依托全国格力电器2万余家经销网点和超过5000家的专业售后网点建立回收平台。加快建设互联网回收平台,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有格林美“回收哥”、TCL“百度回收站”及新能“报废王”等3个互联回收平台:回收哥拥有APP注册用户达5万人;百度回收站拥有授权回收商达500个;报废王已开通APP供货商客户端达1200家。

(二)再生资源回收的“互联网+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模式

1、市商务局推动“固定与流动,定时与预约”相结合的回收试点,引进大连环嘉集团保保回收公司进入红桥区建立全覆盖回收试点,目前已建立覆盖全区的25个固定回收点(车)、5条流动回收动线(车)。试点探索由入区骨干回收企业统编、规范个体、流动回收队伍。我市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正通过“互联网+”模式进行行业创新,“绿回收”、“拾起卖”等手机APP已经试运行。拾起卖公司共有21辆移动回收车开展移动回收业务。

2、市城管委作为垃圾分类牵头部门,不断积极探索“互联网 + 智能回收”及各种垃圾分类新模式,利用数据化、平台化、移动化、智能化等优势,把智能服务与垃圾分类相融合,开拓思想,不断实践更有效的分类管理模式。

三、关于“启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智能机器人研发工程”

2017年12月,我委印发《天津市加快推进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总体行动计划》及十个专项行动计划,全面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智能科技产业加快发展。

近年来,市工信局在产业规划编制、完善产业链、产业政策扶持等方面,大力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积极推动机器人产业链条优化完善,在水下机器人、并联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以及关键零部件等环节,汇集了深之蓝、辰星、联汇智造、中能传动等十余家机器人生产企业;利用智造十条的“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壮大”政策,给予供需双方资金支持,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壮大项目114个,支持资金1.27亿元。目前,市工信局正在编制“十四五”高端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机器人产业被列入重点产业进行支持,计划打造一批机器人集成应用科技领军企业。积极推动机器人协会,与再生资源加工、垃圾分类、食品、药品等重点企业和行业协会进行对接,对相关行业的分拣系统进行改造提升,提高分拣精度,打造应用场景,给予政策资金支持。

下一步,我委将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认真抓好落实,督促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持续完善资源循环利用示范体系建设,持续打造“互联网+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持续推动智能机器人技术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应用。同时,也非常希望您能持续关注我市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继续建言献策,指导帮助我委持续完善相关工作。

2020年4月7日   

工作人员:陈维忠

联系电话:23142185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隐私声明
党政机关 党政机关

主办单位: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系电话:022-23142050技术支持:市大数据管理中心

网站标识码:1200000015津ICP备 08100007号-14 徽标津公网安备12010302000991号

主办单位: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联系电话:022-23142050网站标识码:1200000015

技术支持: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津ICP备 08100007号-14

徽标津公网安备12010302000991号

党政机关
IE版本小于9,为了不影响您的浏览效果,请升级IE版本!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