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方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聚焦“十项行动” 全面激发数字经济“牵引力”的提案,经会同市人力社保局、市科技局、市政务服务办、市商务局、市公安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研究答复如下:
一、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政策集成,推进京津冀数字经济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赋予天津“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功能定位,天津具备发展数字经济的政策和区域优势。我市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工作,先后出台了《天津市加快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等一系列文件,并分领域建立工作推进机制,推动我市加快数字化发展各项建设任务落到实处。同时,印发《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行动方案》配套政策、专项行动方案及项目清单、任务分工清单,西站综合开放枢纽-京津冀同城商务区总体建设方案获市政府批复,站产城一体化枢纽不断完善,助力京津冀数字经济协同发展。
二、突出标杆引领,招大引优育强,壮大数字经济产业集群
一是积极推动天钢公司绿色低碳工业互联网平台、社区智慧垃圾分类管理云平台等4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成功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2022年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名单,为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二是积极筹备2023中国(天津)工业APP创新应用大赛,大赛聚焦国内重点领域,以推动工业技术软件化快速发展为主线,设置场景赛和通用赛2大赛道、3个赛题,于5月18日在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上成功启动。三是组织开展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百城千园行活动,提升园区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意识、能力和成效,促成供给和需求的精准对接。四是聚焦网络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中国信创谷”建设,打造全国信创产业高地,为国家提供示范样本。
三、抓好平台建设,强化创新发展,推动企业“登高”“上云”
一是打造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资源池,培育转型服务能力。编制发布《天津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管理规范(试行)》,面向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需求,聚焦新技术应用、特定场景优化、企业整体提升等,遴选一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优秀服务商(机构),打造“天津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资源池”。二是按照“1个国际消费地标-6个市级特色商圈-14个区级消费中心-N个社区便民服务”四级商圈空间布局,着力打造智慧商圈应用场景打造,促进传统商圈和商店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我市佛罗伦萨小镇商圈、创意米兰时尚生活广场分别上榜商务部首批全国示范智慧商圈(12个)和全国示范智慧商店(16个)名单。
四、深挖技术潜力,拓展智慧应用场景,支撑城市更新有机生长
加强应用场景建设,依托天津市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积极引导我市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拓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推动天津市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建设,首批100P算力已满载上线投入运营。唯捷创芯5G射频前端芯片完成车规级可靠性测试认证,实现了在车载娱乐系统和车规级前装产品上的应用。推动区块链技术助力海关数字化转型,支持中国检验认证集团天津有限公司牵头打造中国海关区块链跨境贸易溯源平台。成功举办天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高峰论坛,发布《智能路网蓝皮书-智能路网创新发展研究报告》,助力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创新发展,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和数字中国步伐。
五、深耕数字智治,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推动公共服务效能提升
一是积极助力“十项行动”,印发《市政务服务办助力“十项行动”实施方案》,以推进营商环境建设、提高政务服务质效为着力点,明确8个方面47项具体措施,不断提升企业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二是推动京津冀政务服务协同发展,在滨海新区召开“京津冀+雄安”政务服务协同工作推动会,发布首批“京津冀+雄安”自助办事项208项。“京津冀+雄安”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平台累计上线469个事项。三是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一件事”业务中台建设应用,形成包括高校毕业生创业、儿童入学、民非开办、市政公用联合报装、企业破产(强制清算)信息综合查询等22项2023版“一件事一次办”计划清单,首批7项场景已进入业务中台开发,其中,“巡游出租车运营证核发与指标申请”已上线试运行。四是完善全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制度体系,印发《天津市“政务一网通”平台数据规范(业务数据汇聚)》,2023年1-6月累计汇聚全市59个部门、16个区政务服务办件数据1333万条;印发《区级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规范(试行)》,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0个区计划启动区级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
六、加强人才引育,完善招引政策,抢占数字经济“智”高点
一是搭建引才聚才交流平台。紧盯我市产业链“高精尖缺”人才需求,重点征集领军企业、头部企业,以及重点科研单位人才需求,共服务用人单位800余家次,对接应届毕业生岗位需求2万余个,现场收取简历1.3万份。同时,为光电集团、华来科技、新松机器人等56家单位举办直播带岗活动,进行线上实时互动交流、投递简历,在线观看13万人次。二是健全人才梯度培养机制。夯实青年人才储备,遴选推荐3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报人社部审批,新增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0家,为海河实验室设立博士后工作平台入选“天津市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开展国家博士后重点资助项目,共申报92人。组织国家优秀青年人才项目申报,共推荐12名博士后。三是深入实施“海河工匠”建设工程。鼓励企业职工、院校学生等重点群体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截至5月底,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4.8万人次,实施技能等级认定5.3万人次。四是深入实施“海河英才”卡制度。升级人才“绿卡”为“海河英才”卡,拓展配套服务功能,打造人才在津生活工作“一卡通”。创新“人才举荐制+直接发卡”模式,已为天津大学引进的新加坡院士杨杰圣等102名高层次人才发卡,助力人才在津创新创业。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吸收您的意见建议,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市数字经济。希望与您继续加强联系,也恳请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指导和帮助我们把工作做的更好!
2023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