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智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早发力快发力抓机遇抓开局的建议,经会同市合作交流办、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研究答复如下:
今年以来,全市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深入实施推动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持续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全市把“抓早抓快”摆在突出位置,务求早发力、快发力,抓机遇、抓开局,尽快将各项政策供给转化为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优势,在环环相扣抓落实,实现任务项目化、项目责任化,通过全周期的提速发力,确保全市经济良好开局。
(一)推动全市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强化经济运行统筹调度,持续完善经济运行调度制度机制,锚定发展预期目标,持续加强经济运行、重大项目等“三个条线”调度;将调度工作进一步下沉到企业和项目,把实地调研、现场办公、现场观摩、调度服务落到实处,抓出实效。全面落实我市新出台的稳增长“33条”和去年制定实施的“稳经济35条”“接续措施26条”等一揽子政策措施,进一步提振了市场信心、改善了社会心理预期。抓好“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精准找出完成规划任务的难点堵点,提出改进的对策建议,强化政策协调和预期管理,维护规划权威,推动完成各项规划目标任务。
(二)加快产业发展升级。打好重点产业链攻坚战,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围绕12条重点产业链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积极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力创建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打造行业级和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5G全域示范应用。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高水平建设海河实验室,全力推进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等重大平台建设。推动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上市企业数量实现新突破。推动服务业发展升级。研究制定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重点实施“十百千”计划,推动十大服务业重点产业补链扩链强链,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夯实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底盘。推动数字赋能、创新驱动、开放发展、业态融合,持续释放消费潜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推动“两业”融合,重点组织西青区两业融合试点区域,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加快培育一批重点生产性服务业企业。
(三)积极拓展有效投资和扩大消费。加强项目谋划和推动实施。进一步充实完善项目库,增加高质量发展的项目储备,提高审批效率。加速项目转化落地,常态化、制度化开展重点谋划储备项目推介签约活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我市重点项目。实行点、线、面项目投资调度,组织各区各部门专题调度,抓好对口行业领域调度,对市级重点项目建立要素优保快保机制,推动投资企稳回升。实施台账式管理、清单化推动,积极谋划一季度项目开工活动,力促开门红。建立健全有效统筹管理机制,建立由各区和各市级行业主管部门组成,区域、行业全覆盖的投资工作体系,压实各区各部门抓投资促发展的主体责任,强力推动项目加快建设,协调解决突出难点问题,重视竣工投产环节,推动加快形成生产能力,促进全市投资全方位稳定增长。加大力度招商引资。制定出台《天津市促进招商引资扩大社会投资若干措施(暂行)》,以“支持发展优势产业”“支持新业态发展”“设立重大项目资金池”“奖励高端人才”“对标最优环境”等十三条措施,高质量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扩大消费。促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落实好关于促进消费恢复提振若干措施,协同开展海河国际消费季活动,积极培育首发经济、夜间经济、免税经济等,推动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促进区域商贸中心城市建设,支持建设海港型、空港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会展中心二期工程建成投用。
(四)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着力抓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确保我市谋划的178项具体事项高标准实施;积极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落实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适时开展市场准入效能评估。大力推进世界一流企业建设,扎实落实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培训疗养机构改革,推动符合条件的机构高质量转型养老服务设施。加快“诚信天津”建设,推动信用产品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行政审批、市场准入、资质审核、融资借贷等领域的应用,着力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提升高水平开放能级,推动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提档升级,加快建设天津意大利中小企业产业园、中日(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务实有效开展外资招商引资工作,建立全市外资在谈、落地和投产项目即“三个一批”外资重点项目工作调度机制,全力推动重点产业链招商,盯紧产业链重点领域,梳理重点目标企业,积极吸引外商投资先进制造关键领域。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一制三化”和“证照分离”改革提质升级,出台推动民营企业加快发展若干措施和促进“两个健康”的工作举措,支持各区引进和培育一批优质民营企业总部。深入开展“双万双服促发展”活动,坚持市领导带头、全市上下联动开展包联服务,健全有力有效、可持续的为企服务机制,扎实做好“支前”工作,着力解决企业实际问题。
(五)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组织实施绿色低碳发展行动。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有计划分步骤推进碳达峰十大行动。将能耗双控制度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推动低碳发展模式、路径创新,积极申报国家级先行示范。推动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推进“大同-怀来-天津北-天津南”新增特高压“外电入津”通道,建设滨海新区“盐光互补”等一批光伏、风电项目,扩大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积极发展氢能产业,落实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任务。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推动构建“一环十一园”天然植物园链。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推进大运河、永定河、大清河、潮白河等重点流域治理,完善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做好海河流域中下游区域全国流域试点建设。
(六)着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抓好“一老一小”方案落实,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和普惠托育项目建设,增加我市养老床位和托育托位供给。推动建设国家产教融合试点标杆城市,重点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加快建设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研究推动滨海新区职业教育产教城融合发展基地建设,促进滨海新区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中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天津基地建设,高水平建设协和天津医院,稳步推进细胞谷项目。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实施一批城市更新项目,改造城镇老旧小区410万平方米。建成8条城市道路,优化公交线路40条,新增停车泊位5000个、公共充电桩2000个,地铁11号线一期东段建成通车。改造供热旧管网134公里、燃气旧管网592公里。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积极吸纳您的建议,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恳切希望您继续关注和支持我们的工作,我们也将加强与您的沟通,共同推动全市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3年9月22日
工作人员:李振辉
联系电话: 23142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