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天津市委会:
贵党派提出的关于提升杨柳青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提案,经会同市金融局、市规划资源局、市文化和旅游局、西青区、市财政局研究答复如下: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下,我市调整成立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沿线七个区人民政府和十余个市级部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2023年6月30日下午,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桂平同志主持召开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听取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进展,充分肯定近期工作进展,并对下一步工作作出部署安排。目前,我市大运河“2+4+1”市级规划体系已全部形成,即“实施规划和建设保护规划、4个专项规划和1个国土空间管控细则”。在此基础上,围绕《天津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年度工作要点》和重点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完善工作推动机制,实施台账动态管理,督促指导各单位加大工作力度,推动目标任务的落实。
依据市级规划、年度工作要点和重点项目安排,杨柳青古镇是大运河天津段沿线重点打造的两处核心展示园之一,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元宝岛)项目是我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国家级标志性工程。目前,项目建设已取得阶段性进展,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元宝岛)景观配套工程一期已于今年五月竣工并开园迎客。
一、建立目标清晰、管理有效的规划体系
一是总体规划层面。在西青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形成专篇内容,明确杨柳青区域的文化保护和大运河管控总体要求,统筹杨柳青历史文化名镇沿线用地空间,落实城市更新相关政策,对杨柳青历史文化名镇的功能定位、用地总量、空间结构、生态保护等进行引导明确。今年6月上旬,西青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上报市政府审批。
二是保护规划层面。严格按照《杨柳青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元宝岛及岛西地块部分修改方案》要求,坚持保护优先、文化传承、肌理恢复、文旅融合原则,充分挖掘大运河杨柳青段历史文化资源价值,注重与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相结合,突出古风古韵。按照“中华魂、明清风、天津味、年画神、运河韵”的总体思路,加强风貌管控,让当代人体验传承历史文化。
三是传承利用方面。制定《西青区落实〈天津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2023年工作要点〉工作进展情况台账》,明确责任单位,并按季度跟踪各项工作进度情况,扎实推进要点各项工作落实落细。充分衔接各级规划,加快推进《西青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行动方案》编制工作,目前已完成多轮征求意见工作,待结合反馈意见完善后按程序印发。
四是项目建设方面。持续深化元宝岛的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市政设计等专项设计方案,有序推动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建设各项工作。目前,西岛的四知书屋及周边景观绿化工程、东岛的文昌阁景观配套工程以及崇文书院等项目的深化设计方案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二、建立健全投资、建设和运营机制
资金方面,近年来,市财政局按照我市大运河保护规划和分年度工作安排,做好大运河天津段文物遗产维修保护、文化旅游融合等项目经费保障工作。一是统筹利用市级文化旅游资金,安排大运河文旅专项,保障市文化和旅游局开展大运河专项规划编制、杨柳青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文化旅游宣传推广等项目。二是2021年以来,积极争取国家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专项资金3000多万元,支持杨柳青木版年画保护等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重点项目实施。三是积极通过专项债券,推进杨柳青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累计发行专项债券3.2亿元,其中,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元宝岛)项目2.5亿元、杨柳青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利用项目0.7亿元。四是市发展改革委为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元宝岛)项目申请到中央预算内资金0.8亿元。我市虽然未单独设立大运河文化保护与发展基金,但持续通过文旅专项、专项债券等渠道,积极做好资金保障,有力促进了大运河特别是杨柳青文旅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
建设运营方面,元宝岛一期项目于去年7月30日正式开工建设,地块建设用地面积约5.43公顷,建设内容由景观工程及配套工程组成,2023年4月28日,元宝岛公园正式开园迎客。下一步将持续做好项目资金保障工作,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投入项目建设。围绕运河文化内涵与底蕴,加强文旅活动的组织策划,以市场化运营的方式,鼓励专业团队从故事策划、产品设计、氛围营造、体验活动等方面进行二次创作、包装宣传与管理运营。
三、促进大运河遗产资源活化利用
截至目前,西青区公布了5批共81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包括国家级项目2项,市级代表性项目19项。
一是积极促进文旅融合,扩大西青区非遗的宣传度。落实 《天津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3位国家级杨柳青木版年画传承人、2位市级杨柳青木版年画传承人通过评估。组织非遗项目参加各项活动,杨柳青年画、杨柳青剪纸、杨柳青折扇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参加了2023年天津绿色消费季暨第二届品质生活节、夏季达沃斯论坛天津非遗展示、西青区民俗文化旅游节开幕式等一系列活动。6月份,在杨柳青古镇景区举办了第五届“运河记忆”非遗展,邀请了大运河沿岸八省市的近百项非遗项目,创新开设沉浸式市集体验,期间策划了非遗大师活态传承大讲堂等10余项子活动,吸引游客近5万人次,央视总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客户端等主流媒体报道,海外多个国家200余家媒体强势聚焦,覆盖面高达2亿人次,在推进非遗项目“走出去”、促进南北、中西文化交流互鉴方面效果显著。
二是创新产业经营机制,实现产业运作市场化。杨柳青民俗文化馆创意开发“连年有余”造型雪糕,雪糕内部木棒印有传统年画的名称,可收藏做书签。推出年画娃娃充电宝、年画钟馗 T恤、天津“哏儿都娃娃”晴雨伞、抱鱼娃陶瓷工艺品等网红打卡产品。节假日期间消费文创雪糕群体有可免费参与年画团扇制作机会,通过传统拓印、上色工艺亲手制作个人原创年画扇面。
三是立足区域文化品牌,实现产业发展规模化。目前,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杨柳青年画教研实践基地项目已落地。6月18日,举办了“‘大美在田野’非遗学田野教学基地成立仪式”,正式签署了《共建杨柳青年画田野教学基地合作协议书》,以设立田野教学基地为起点,开展以杨柳青年画为代表的杨柳青传统文化和民间文艺的深度研究。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提炼杨柳青当地文化保护经验,发现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为杨柳青年画及相关文化传统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智力支持和平台协助,提升杨柳青文化的影响力。
市文化和旅游局积极推进天津市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建设。与西青区多方协调推进运河博物馆选址,项目初步确定落户元宝岛内。完成概念设计方案及展陈大纲编写与专家论证,包含“运河·城市·人家——天津运河文化展”“河川赴海 人居兴业”、“运象万千——天津运河街镇印象”、“风雅园林”、“活法儿——天津早年生活方式展”、“水韵津沽—大运河的自然密语”、“运河探秘”等7个版块。在未来设计建造过程中更加注重现代科技手段应用,提高感染力和趣味性,目前正在进一步梳理展览所需展品。
2023年下半年,为展示天津悠久的运河文化,天津博物馆推出“城市运河人家—天津运河文化展”,用“数”增强沉浸式体验,实现虚拟与实境的深度融合,提高观众的观展体验,增强展览观赏性与参与性,让文物“活”起来。
杨柳青古镇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目前已开发地区包括明清街、如意大街和大运河沿线。西青区近年来累计投资近8亿元对古镇景区进行全面提升改造,在游客服务中心、街容街貌、御河步道栈道、智慧旅游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待开发项目包括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国潮小镇和古镇商圈。沿运河两岸和新华道两侧打造以非遗小吃、文化体验、老字号为主的特色商业聚集区。西青区树蛙部落五一期间入住率良好,五一期间入住率达到92%,接待400余人次,项目整体营业收入达到30万元。
四、以“文化+”为主线构建大运河文化传播体系
一是突出特色元素,扩大文化影响。2023年2至6月开办“西青·运河文化大讲堂—杨柳青故事会”活动,组织各村居居民与知名历史文化名家、文史学者、文化文艺工作者共同参与节目录制、积极互动。5月份起开展了“明珠故影—西青历史影像图片展”,向游客呈现近三百幅珍贵的旧照片,组织居民组成“夕阳红志愿队”在展厅进行讲解等志愿服务,极大提升关注度与群众的参与热情。
二是找准市场目标,实现多道发展。杨柳青镇建成以年画为线索的文旅小镇,打造都市微假日田园度假村,串联周边街镇区域通航,加强与市区文旅交流发展,实现年画全产业链条协同发展和文旅跨界融合。重点节假日期间,在运河沿岸启动了“手作DIY”体验平台,由非遗传承人组成的手工匠人团队带领青少年儿童进行非遗手工项目体验。
三是主张文化赋能,促进文旅融合。以不同节日、节气为时间轴,结合各月份特点,引入各方优质文化资源,开展书画创作、古玩市集、小吃夜市、非遗展卖、汉服展演等特色主题节庆展会。截至目前,已成功组织“杨柳迎春”文化旅游年启动仪式、“古色古香夜来越美”文玩市集等多项活动。期间,在重要节假日组织了专项演艺活动,充分带动各年龄段人群享受文化惠民硕果。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我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部署,立足历史文化资源传承保护需要,深化杨柳青历史文化名镇空间规划设计,高标准助力杨柳青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按照“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思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大运河文化保护工作,同时,充分利用好大运河“文化+”优势,丰富旅游产品,打造旅游品牌,并通过多种新媒体渠道做好宣传工作。我们将结合建议内容,组织协调各相关单位,抓紧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并随时与您保持沟通联系,积极吸收借鉴您的宝贵意见。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2023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