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瑞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健全我市分配体系,促进共同富裕的提案,经会同市政务服务办、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市医保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卫生健康委、市科技局、市教委、市民政局研究答复如下:
一、主要工作进展情况
(一)初次分配注重增加一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一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制定印发“支持民营经济发展17条措施”,同步公开政策解读清单和“一图读懂”,各部门联动多举措实现政策红利直达落地,强化服务民营经济的自觉性,在促进平台经济发展、开展城市更新、推动产业链发展等工作中注重给民营企业提供更多发展机会。民营企业普遍反映发展信心更足,聚力促进产业发展,上半年,工业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1.3%,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70.9%。
二是加大民营企业融资支持。加大信贷支持、强化融资担保支持、提供精准对接服务,着力帮助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截至6月底,全市民营经济贷款余额7671.69亿元,同比增长9.32%;“津心融”平台成功服务民营企业1.73万家,授信金额313.58亿元;7家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在保余额89.76亿元,同比增长10.45%;在保户数7021户,支持中小微企业业务规模占比75.53%;创新金融产品服务,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最低降至年化2%以下。
三是推进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坚持全市“一盘棋”,横向搭建好市级、区级协同机制,聚焦城市更新、产业园区、新兴业态等重点领域项目,合理配置规划资源要素保障解决方案,全力支持项目落地。贯彻落实自然资源部关于积极做好用地用海要素保障的通知要求,确保政策宣传到位、执行到位。签署《京津冀人社部门人才工作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提出加强职业技能评价合作、深化产业园交流合作、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合作、共建技工教育联盟、支持康养产业向河北转移、打造人力资源服务品牌、共享优质专家资源等7方面创新性合作事项。逐步推广科技成果市场化评价,指导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天津)开展科技成果评价师培训,持续培育一批市场化评价机构和评价人才队伍。
四是推进政务服务水平提升。制定《天津市行政许可事项清单(2023年版)》,持续提升审批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不断增强企业、群众的获得感。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出台《京冀企业资质资格在我市直接生效和可直接认定的涉企行政许可事项清单》,推动三地行政许可结果互认,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助力天开高教科创园建设,印发《天开高教科创园“一站式”服务事项清单》,通过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组建“一站式”服务团队、提供政务服务“自助办”等,着力推进政务服务集成化、智能化办理。
五是推动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全面实施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工程,促进人岗精准匹配对接。2023年以来,通过求职登记小程序注册3214人,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帮扶3226次,实现就业940人。加强岗位信息归集和发布,收集岗位293.6万个,强化重点企业就业服务,带政策进企业服务1945家,解决用工1万余人,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线下零工市场16家,开通线上零工专区16个,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供各类服务含职业介绍13.3万人次,职业指导5.5万人次,创业服务1万余人次。强化人才支撑,发布高层次自主创新人才培养培训计划,突出天开高教科创园、重点产业链等创新创业载体需要,采取“整体安排、分项实施、按需选学”模式,安排24项活动,8个项目获批国家级继续教育高研项目,入选数量与北京、上海、山东并列全国第一。实施数字经济人才培育项目,在我市首次开展全国数字技术工程师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等级(初级)考核,为全国迄今规模最大的一次集中考核。
六是激发重点群体增收潜力。适时适度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月最低工资标准计划从2180元提高到2320元,最低小时工资标准计划从22.6元提高到24.4元,保障低收入职工基本生活,目前正在履行相关程序。适时发布企业工资指导线,初步方案为基准线6.5%,下线3%,不发布上线,引导企业合理增资,目前正在履行相关程序。激发技能人才增收潜力,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开展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遴选优质线上培训平台,启动调查《市场紧缺职业需求程度及培训补贴标准目录》,上半年,共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6.5万人次。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牵头研究编制天津市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举办全国首个数字人才产教融合订单班,采用高校、领军企业、数字人才培育项目培训机构三方协同实施的数字人才产教融合“订单班”模式,天津中德技术应用大学“政校企协同工程师涵养班”荣程班37名学员中的31名学员取得培训合格证书。
(二)再分配注重税收调节和社会保障
一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提升资金使用效益,严格执行零基预算,严控财政供养人员规模,持续清理规范业务费,强化“三公”经费管理。启动预算指标核算管理改革,实施好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加强资金分配、拨付和使用监管,用足用好预算资金。将民生领域作为财政评估评价的常态化关注重点,引导各方树立“投入和产出并重”导向,推动实现“提质、增效、控成本”目标。在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全国统筹调剂资金、就业补助资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积极争取获得中央补助支持。落实就业优先战略,聚焦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统筹用好就业补助资金、失业保险基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项资金,保障就业创业政策落地生效。推动完善医药卫生体制,按照“保健康、防重症”的总体要求,切实做好新冠病毒“乙类乙管”过渡期资金保障,进一步加强医疗资源建设投入,做足医疗救治特别是重症救治的应对准备。推进2023年20项民心工程项目建设,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提高我市0至7岁听力、肢体、智力、多重残疾儿童和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康复训练费用补助标准,修订完善残疾军人和优抚对象医疗保障政策,确保重点群体医疗保障水平不降低,医疗保障服务更便捷。
二是多措并举减轻住房支出负担。实施存量房交易便民措施,加大对改善性住房需求支持力度,出台《关于试行开展个人存量房屋交易线上“带押过户”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信息共享、业务协同、集成办理为依托,实现“存量房带押过户”。将公共服务行业困难职工纳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向符合条件职工发放租赁补贴,截至6月底,已向2334户非本市户籍的环卫、公交职工发放租房补贴1309.7万元。加大保障租赁住房供给,2022年和2023年连续两年将保障性租赁住房列入20项民心工程,2021年8月至今,共筹集建设217个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7.9万套(间)。推动共有产权住房政策,起草定向安置经济适用住房转为共有产权住房指导意见,预计年内指导条件成熟的区推出共有产权住房项目达到2500套。
三是织密社会保障网。完成2023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发放工作,共惠及全市241.5万退休人员,其中,企业退休人员208.7万人、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 32.8万人,全市符合条件的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已于7月份全部调整完毕并发放到位。按照《关于开展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作为非试点地区,积极对接试点地区职业伤害保障制度运行情况,为制度全面推动和正式运行做好准备,并继续督促平台企业为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依法参保。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将居民医保住院最高支付限额从18万元提高到25万元;大病保险各费用段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将基本医保门(急)诊政策范围内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纳入大病保险保障范围,及时兑现待遇,减轻群众医疗负担。截至6月底,本市居民大病保险享受待遇人次为5.6万人次,人数为5440人,报销金额5400万元。
四是加强高收入群体监管。积极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深化“以数治税”,突出抓好数据集成、风险应对,依法加强对高收入人员的税收监管。认真落实“提示提醒、督促整改、约谈警示、立案稽查、公开曝光”的“五步工作法”,完善“双高”人群税收风险链条式管理机制,重点针对隐瞒收入、虚列成本、转移利润以及利用“税收洼地”“阴阳合同”和关联交易等逃避税行为开展风险识别应对。对于约谈警示后仍不配合的纳税人,充分发挥稽查“利剑”作用,依法依规坚决开展立案检查,予以严厉打击,并公开曝光典型案例1例,在“双高”人群中形成强大震慑。文娱行业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相关经验获市领导肯定性批示并以简报形式报送中央领导。
(三)三次分配注重发挥慈善的辅助性作用
一是鼓励支持基金会等慈善力量参与慈善事业。引导动员全市基金会、社工机构和志愿服务组织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疫情防控、抢险救灾等公益慈善活动,梳理新疆、青海、西藏、甘肃等对口援助地区项目需求信息,截至目前,已动员基金会初步认领慈善帮扶项目资金达996.4万元,已拨付约322.12万元。
二是弘扬慈善文化,积极打造慈善天津。制定印发《关于组织参加第十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的通知》。积极筹备第八个“中华慈善日”系列活动,大力弘扬慈善文化和志愿服务精神。完善慈善表彰奖励机制,组织开展首届“天津慈善奖”表彰活动,褒奖表彰社会各界奉献爱心、回报社会的慈行善举。
三是规范慈善组织行为。持续落实慈善组织重大活动事先报备、年检年报、抽查和专项审计、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公开募捐、信息公开、畅通监督渠道等监管制度措施,依法落实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等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截至目前,已确认6家基金会2022—2024年度的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对符合2023—2025年度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41家基金会进行核实初审。
四是推动慈善资源下沉基层。与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合作开展“五社联动·家园助力站——社区基金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合作项目”,争取项目资金127万元。指导和平区社区公益基金会起草《社区基金操作指南》,以专项基金方式,支持街道设立社区基金,拓宽基层社区慈善资源汇集渠道。与天津市理工大学合作,开展天津市“五社联动”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印发《关于创建“五社联动”示范项目的通知》,选取社区治理基础较好、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人才较多、社区志愿服务和社区慈善资源较为丰富的50个街镇(100个城乡社区)作为健全“五社联动”机制示范项目区级创建点。
二、下一步工作举措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共同富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论述,对标对标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部署,着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按要素分配制度。一是着力保护和提高劳动报酬。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的报酬,进一步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和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合理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适应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形成治欠保支的法治化氛围。二是完善再分配调节体系。完善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和精准性,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三是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大力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抑制投机稳定预期。
2023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