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鹏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全力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行动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落地见实效的建议,经会同市农业农村委、市商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委、市合作交流办、市国资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教委、市科技局、市卫生健康委、市金融局、市交通运输委、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人力社保局研究答复如下: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赋予京津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的战略定位,为新征程上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遵循。当前,全市上下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奋发有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不断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局面。您提出的意见建议,对于做好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落实落细具有很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我们在深化落实过程中不断加深思考和认识。现将近期有关工作进展情况和下一步工作举措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进展情况
(一)全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
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扎实实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行动,推动各条线、各方面进一步“动起来”“热起来”,真正让各项任务举措“实转”起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呈现新局面。一是深化行动方案落实。制定和实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行动方案》,明确7方面25项重点任务,细化为98个重大项目和239项重点工作,项目化、清单化推动落实。建立每月调度机制,紧盯337项任务台账落实,跟踪督导各项任务落细落地。二是协力完善工作推进机制。深化省市务实合作,京津冀三地党政代表团互访考察,京津“1+7”合作协议、津冀“1+6”合作协议全面落实。协同建立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机制,持续完善京津冀常务副省(市)长联席会制度,共同组建京津冀联合办公室和15个专题工作组,在决策、协调、执行层面构建更加紧密的协同推进机制。7月7日,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召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相关工作规则,部署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系列工作,进一步凝聚了共识,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二)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一是深入把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资源信息。贯彻落实国家疏解工作方案,市委市政府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协同办”)组织市有关部门加强与国家部委的对口衔接,及时了解国家疏解工作动态,协同市区两级加大“跑部进京”力度,争取提前掌握在京央企、高校、医院、金融机构、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及国有和民营企业等优质资源的疏解动向。通过每半月印发对接服务北京工作动态,及时向基层共享有效招商资源信息,并持续做好主动对接、深入融入、精准服务,着力引进一批牵引力大、带动性强、预期效益较好的企业和项目。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今年1-7月,通过市场化机制引进北京资源在津新设机构835家,落地项目159个、总投资1010亿元。
二是统筹提升各区承接疏解能力。聚焦滨海新区打造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战略合作功能区,制定《关于支持滨海新区建设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提出新一轮争取国家支持的政策措施,推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武清京津产业新城、京津合作示范区等重点平台规划和功能升级。围绕全市年度新增承接项目投资额1600亿元目标,组织各区制定承接载体建设方案和年度承接方案,项目化、清单化推动实施,推进因地制宜打造各具优势、特色鲜明的载体平台。组织各区主动对接北京优质资源,2023年4月成功举办京津产业交流合作对接洽谈会,73家北京企业代表、100家天津企业代表,两地共30家对口市级部门,通州区政府、顺义区政府、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及我市各区政府、滨海新区五大开发区管委会、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重点平台运营管理单位负责同志参会,活动期间形成了一批意向合作项目和事项。目前,已有6个项目落地,4个意向合作项目正在深入对接。
三是全力提升承接落地项目质效。市协同办持续强化工作推进机制,狠抓项目落地质效,围绕用活用好市场化机制和高质量落实年度目标任务,每周跟进各单位对接服务北京工作进展,每半月会商共享动态信息,每月会同市统计、财政、税务、人社等部门核查落地协同项目和新设机构成效并有针对性地组织推进落实,每季度对未完成序时进度单位进行约谈并帮助推荐对接目标、研究补亏进度措施。建立公开透明量化评价体系,通过对各单位承接工作成效开展抽查核实、量化评价,并以定期印发工作简报的方式进行排名通报,引导全市上下更加注重落地项目质量和实际效益。
(三)推动重点领域协同取得新成效
“瓣瓣同心”加强与京冀区域间合作,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协同发展。创新协同和产业协同方面,高标准推动1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争取国家实验室(基地)布局天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与南开大学等共建7个创新平台。三地建立重点产业链协同机制,选取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链,探索实行产业协同链长负责制,联合编制产业链图谱,推动产业链延伸布局。京津两市与小米集团共建新能源汽车生态链,武清区155家汽车零部件企业融入北京整车供应链体系。交通基础设施协同方面,津兴铁路铺轨工程全部完成,年内建成通车。京滨城际(北辰至滨海新区段)、津潍高铁天津段进场施工。港产城加速融合发展,天津港为离境港的启运港退税政策落地,津冀两地港口集团签署港口联盟合作协议。生态环保协同方面,实施臭氧污染防控专项行动,与河北省签署实施第三期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65项重点任务全面启动实施。民生和社会服务协同方面,协和天津校区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协和天津医院一期预计9月投用。全面实现京津冀区域异地就医住院、普通门诊和门诊慢特病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免备案”,开通异地就医住院、普通门诊、门诊慢特病直接结算服务的定点医疗机构分别达442家、1187家、292家。启动“引客入津”行动,推出36条精品旅游线路。“京津冀+雄安”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自助办上线首批208项服务,三地自贸试验区累计推出179项政务服务“同事同标”事项。
二、下一步工作举措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工作部署,按照市领导指示要求,市协同办切实加大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标志性项目的统筹协调力度,在引进一批疏解机构、绘制产业协作“一张图”、构建协同创新“一张网”、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园区、组织开展一系列产业对接活动等方面下功夫、求实效,争取尽早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统筹推进工作。
一是引进一批疏解机构。主动配合国家层面谋划第二批启动疏解的在京央企总部及二、三级子公司或创新业务板块,积极参与金融机构、科研院所、事业单位等疏解方案研究制定,及时掌握国家疏解工作动态。立足“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积极争取央企总部及二、三级子公司或创新业务板块疏解到天津,形成更多标志性成果。
二是绘制产业协作“一张图”。聚焦氢能、生物医药、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高端工业母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重点方向,协同京冀两地共同绘制产业链图谱,形成可视化重点产业链布局图景。围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产业领域探索开展联合招商,争取更多配套企业在武清区、滨海新区等区域投资布局,推动优势产业成龙配套、成链成群。
三是构建协同创新“一张网”。全面加强与京冀两地科技创新合作,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机制,加快建设京津冀成果转化网,承接好北京科技和产业溢出效应。推动天开高教科创园、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等打造“类中关村”创新生态,促进更多科研成果在津落地转化,不断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率。围绕策源和转化加强谋划推动,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对接机制,加快构建协同创新网络体系,形成一批标志性项目。
四是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加强对特色产业园区的跟踪服务。组织开展宣传推介、资源对接等服务活动,持续推动市级协调服务牵头部门与各重点平台建立密切联系,市区联动推动承接平台高质量发展。选择一批区位条件优越、发展基础较强、产业特色突出的重点平台进行重点培育,在“1+4+N”基础上加快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园区。
五是组织开展一系列产业对接活动。联合北京市协同办举办京津产业交流合作握手链接洽谈会,推动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贸促会等部门牵头办好京津冀产业链博览会,通过举办一系列有影响力的产业对接交流活动,签约落地一批合作项目和事项。
2023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