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政务网 2019年12月3日星期二

简体| 繁体 无障碍 长者模式

名    称 :
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关于印发促进我市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索   引  号 :
111200000001252098/2020-00479
发 布 机 构 :
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 文 字 号 :
津发改工业〔2017〕328号
主    题 :
综合政务\政务公开
成 文 日 期 :
发 文 日 期 :
  关于促进我市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

实施方案

 

食品工业是民生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居民提升生活水平的需求日益增长和高新技术加速融合的双重驱动下,食品工业呈现出旺盛的发展活力和潜力。食品工业是我市传统优势产业,是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提升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就业,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信息化部关于促进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产业[2017]19号)的要求,促进我市食品工业健康发展,推动食品工业转型升级,满足城乡居民安全、多样、健康、营养、方便的消费需求,培育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现结合我市食品工业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划,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现状与形势

(一)行业现状

十二五期间,天津食品工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对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产业规模持续壮大

2015年,天津市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322家,全部从业人员近10万人。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74.48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23.22%);实现利税345.59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46.62%)。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8.85%,占规模以上轻工业的65.52%

2、优势行业拉动明显

食用油、保健食品、冷食饮料、方便休闲食品、肉及肉制品等五个行业是十二五期间我市食品工业的优势行业。2015年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9.62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23.38%)。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食品工业的81.21%,对食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96.34%,拉动作用明显。其中保健食品产量在全国排在第一位,方便食品产量排在第二位,食用油和饮料行业排在全国前列。

3、行业结构不断优化

十二五以来,天津食品工业紧紧围绕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两条主线,在科技创新、提高研发能力、产品升级、绿色生产、循环发展上下功夫,行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是代表精深加工的食品制造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食品工业的比重连续五年均保持在50%以上。二是食品制造业效益水平大幅提高。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调整产品结构,生产高附加产品,效益水平大幅提升,2015年食品制造业实现利税280.84亿元,效益水平的大幅提高,带动食品行业效益增幅明显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幅。三是代表食品工业发展方向的营养保健食品行业发展迅猛。2015年营养保健食品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51.23亿元,同比增速高于全行业平均增速11.21个百分点,年均增长38.78%

4、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十二五期间,天津食品工业投资不断增加,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地实施,促进了产业升级和经济总量增加。十二五期间食品工业共完成投资超过700亿元,为食品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增添了后劲。

5、循环经济大力发展

十二五期间,天津食品企业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注重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其中,食用油行业针对油品压榨投入品及副产品,建立废白土、废油脂回收与利用体系,大幅降低了行业环境污染,延伸产业链条。肉制品加工行业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利用猪血生产血浆蛋白粉和血球蛋白粉,实现动物血资源的充分利用。中水回用、沼气再利用、蒸脱机大气治理等技术被广泛采用,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市食品工业实现较快发展,但仍存在制约产业进一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小企业发展活力不足。全市食品工业企业近1200家,中小企业比重达到75%,且普遍存在发展方式较粗放、产品结构单一、自有品牌缺乏、同质竞争激烈、融资渠道不畅、技术改造滞后等问题。二是产业发展不均衡。我市食品工业除五个优势行业,其他行业发展缓慢,特别是豆制品制造、蛋品加工、糕点面包制造、米面制品制造、酱油食醋等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均在5亿元以下,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三是部分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受全行业影响,食用油等行业产能过剩,导致我市大部分粮油企业开工不足,造成资源浪费,竞争加剧。四是原料基地建设不足。食品原料基地建设滞后,大部分食品加工企业缺乏稳定的优质原料基地,食品加工与农业之间尚处于简单的初级供给阶段。同时面临生产成本大幅上涨的不利因素,原料、包装、用工、能源和物流成本等的大幅上涨,对我市食用油、方便休闲食品、冷食饮料等行业影响较大。

(三)发展形势

1、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由于长期粗放型发展,资源环境的制约问题日益突显。食品工业的发展主要靠的精深加工的食品制造业拉动。天津是大城市、小郊区,2015年食品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是5.31,农业资源一直是制约食品工业发展的瓶颈,再加上人力、水、能源等资源问题严重制约食品工业进一步发展。

2、发展前景

食品工业经过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但仍然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一是2015年我国食品工业与农业产值的比为1:1,发达国家为24:1,如果达到发达国家的较低水平,我国食品工业仍有1倍的发展空间,将增加10万亿的产值。二是我国加工食品占食品消费总量的40%,发达国家达到7090%,我国食品资源的工业化程度还很低。三是2015年我国人均GDP达到7990美元,天津达到17505美元,食品工业发展进入享受型消费阶段,居民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不断增强,高端食品、保健功能食品、方便休闲食品等将迎来黄金发展期。四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收入的增加,食品的消费总量将不断增加。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多样、健康、营养、方便食品消费需求为目标,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大食品发展思路,加强资源整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着力培育大型食品集团,推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加快工业化、标准化、规模化、信息化、国际化建设进程,不断满足市场对享受型食品的需求,促进我市食品工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二)发展目标

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线,按照大食品的发展思路,培育1-2500亿集团,做强5-10个百亿集团,打造5-8个百亿品牌;培育60个名牌产品,著名商标100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5家。到十三五末期,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600亿元,年均增长15%,优势行业总量全国领先,实现食品强市的战略目标。

三、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一)主要任务

1、加快两化融合,推动产业升级

加快实施《中国制造二〇二五》,加速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瞄准食品工业高端产品和关键环节,围绕智能制造、两化融合、节能降耗、质量提升、绿色生产等重点,推动产业结构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一是针对如中、西式糕点等加工仍处于半手工、半自动化阶段,存在工艺落后、产品创新不足情况,加快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提升加工自动化水平,提高精准、敏捷制造能力。二是加快食品行业智能检测监管体系建设,提高智能化水平。鼓励企业采用机器人,完成产品的装盒、打码扫码、自动剔除、装箱码垛等工序,实现全自动化后包装生产线,推动制造过程智能化。三是在食品领域实施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质量自我声明和质量追溯制度,保障重点消费品质量安全,加快提升产品质量。有效提升集团信息化水平,逐步打造可全程跟踪,贯穿食品安全始终的食品全产业链。例如:肉制品全产业链中,由熟制品冷鲜肉(原料肉)生猪饲养环节的产业链全程追溯;乳制品全产业链中,由乳品生鲜乳奶牛饲养环节的产业链全程追溯;种养殖、食品加工、商品流通、产品消费的全程追溯。(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科委、市市场监管委按职能分工负责)

2、着力构建开放发展新格局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加速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十三五期间,天津食品工业要牢固树立并贯彻开放发展理念,优化对外开放格局,深化对内对外开放合作,做大外向型经济总量,在继续推进引进来战略的同时,坚定实施走出去战略, 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建开放发展新格局。一是做大做强对外贸易,逐步改变以农产品初加工为主的出口产品结构,不断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升产品竞争力,实现出口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优化、大宗产品和重要资源进口多元化。二是引导企业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富集的国家投资发展,重点是与中国地理位置相邻,文化背景相似东南亚国家。积极推动企业以东盟国家为投资重点,实现走出去发展。三是鼓励具有较强优势的大企业集团以美国、欧洲为重点投资发展或低成本并购,获取创新先进技术、研发能力、国际平台和国际销售渠道。四是在开放发展中,不断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力培育自主品牌,打造天津的世界品牌。五是加快推进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工作,通过出口安全示范区的示范和引领,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促进和扩大食品出口。(市商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按职能分工负责)

3、加快推动食品企业协同发展

按照产业相近、行业相关、主业相同的原则,加强食品企业的资源整合,强化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满足市场对绿色安全食品的需求。支持天津食品集团围绕利达粮油、迎宾肉业、海河乳业、利民调味品等一批知名品牌,形成覆盖种业、种养殖、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于一体的从田间到餐桌食品全产业链,打造成为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全产业链综合食品集团。结合新一轮中小企业创新转型行动计划行动,深入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加强产业协同创新,全面提升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附加值,在水产品、炒货、精品果蔬、特色面点、烘焙食品等领域培育一批特色、品牌企业。鼓励大型国有企业面向中小企业开放营销网络、创新平台,加强中小企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保障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营销能力,形成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机制。(市国资委、市中小企业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发展和改革委按职能分工负责)

4、完善食品质量与安全保障体系

统筹市市场监管委等部门监管力量,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市、区县、乡镇三级监管体系建设。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组建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预警和发布平台,建立覆盖原料、生产、检测、物流、终端销售全产业链的产品全程可追溯体系。积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破解贸易壁垒,保证食品安全。依托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市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搭建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推广服务平台,并结合科技特派员工作,以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为主要对象,重点开发和集成推广快速检测、食品真伪辨别、加工过程有害物实时检测、无损检测等技术,以及微型化、自动化、高精度检测仪器。鼓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符合良好生产规范(GMP)要求,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强化企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保障主体责任,形成食品质量和安全源头保障机制。加强国有食品检测机构建设。食品检测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技术支撑,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之一。市场条件下,随着各类检测机构的发展,检测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国有食品检测机构依靠自身提升硬件基础较为困难,加之业务模式、检测装备等软硬件条件限制,逐步在检测市场竞争中失去优势。要加强国有主渠道的优势,在食品检测业务方面多向国有检测机构倾斜。国有检测机构装备购置、升级方面给予支持。加强进出口食品安全体制建设,建立覆盖进口前、进口中、进口后的食品安全监管追溯体系,加强口岸食品安全检测机构建设,在进出口环节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平台建设和检测技术力量培养方面给予支持。(市市场监管委、市发展和改革委、市国资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按职能分工负责)

5、大力推动产业绿色循环发展

加快淘汰食品加工落后产能,大力支持食品企业技术改造,优化生产工艺,全面提升节能、节水、节粮工艺技术和装备应用规模和水平,加强资源循环梯级利用、副产品循环利用和排放物的综合治理。推动食品行业与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鼓励食品行业向上下游产业延伸,促进各环节有效衔接。推广以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为特征的工农业复合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重点支持和推动粮油加工企业与大沽化工、郁美净等化工、日化下游企业开展合作,开展废白土、油脂废料集中收购、贮存与副产品开发试点;积极发展粮油加工废白土、油渣等加工废料提取油脂、硬脂、硬脂酸、大豆多糖等原料,以及实用乳化剂、日化用品、防冻液等副产品,延长食用油产业链。(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农委、相关区政府按职能分工负责)

6、着力加强专业特色食品工业园区建设

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临港经济区和保税区粮油产业基地建设,完善配套环境。结合全市各区县食品工业的发展现状及产业优势,以武清、静海等中小企业较为集中的区县为试点,根据资源优势、现有基础和功能区分,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具有特色的小而精的食品园区,鼓励分布在各乡镇的食品企业逐步迁入园区,建立公共技术研发、安全监管与检测平台,引导包装印刷、物流运输及咨询策划等配套服务向园区集聚,努力打造名企聚集、名牌汇集的示范园区。(市发展和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规划局、各区人民政府按职能分工负责)

7加快推动食品原料基地建设

按照食品工业对原料的需求,结合全市加快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的总体部署,引导和支持食品企业与区县、乡镇开展合作,创新农业生产组织模式,推广应用先进种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在畜禽、水产、蔬菜、水果、中药材等领域建设一批规范化、绿色化、专业化优质原料基地。鼓励农户根据食品加工企业需求,改良农作物或引进、选育符合企业需要的专用品种,为食品工业提供优质、标准、稳定的原料供给,推动农业与食品工业联动发展。引导和支持食品企业开展跨区域原料基地建设,通过订单式管理、全流程管理等手段,加强原料供给与质量保障。(相关区人民政府、市农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发展和改革委按职能分工负责)

8、深入挖掘老字号品牌价值

加大本市老字号及著名品牌产品的市场宣传与推广。聚集本市食品工业以外的其他行业、产业的老字号和名优品牌,建立一个突出津味文化内涵,展销本市老字号及名优品牌产品为特色的推广平台,将多品牌展销与休闲旅游、文化推广有机结合,发挥聚合效应。借鉴和推广山海关汽水经营经验,系统整理筛选一批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广泛知名度和群众基础的津味传统特色食品。重点开发糕点、冷食、调料等传统食品,通过现代管理和营销手段,进一步提升狗不理、耳朵眼、果仁张、十八街、义聚永、桂顺斋、大桥道、老茂生、天立、光荣、玉川居、起士林等品牌价值,挖掘独流老醋、康乐冷食、石头门坎面食、杨村糕干等传统特色风味食品,加大高新技术和先进工艺改造,打造具有显著津门特色的产品体系。顺应互联网+”趋势,搭建集展示津味文化内涵、销售名优、老字号、放心食品的线上线下展示销售平台,迎合消费者的中高端消费需求。(市商务委、市国资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发展和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委、市食品工业协会按职能分工负责)

(二)发展重点

推进优势行业加快发展,重点发展食用油、保健(功能)食品、冷食饮料、方便休闲食品、肉及肉制品、乳制品六个行业。发展主食加工业,积极推进传统主食工业化、规模化生产,大力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产销模式。围绕享受型消费和小康型消费要求,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产品要符合营养、健康、方便、美味、品位、文化的发展方向,突出个性化、功能化、高品质。2020年六个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13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的89.93%,年均增长16%,仍然为拉动行业发展的主力军。

1、食用油行业:坚持天然、优质、营养、健康的发展方向。加快开发营养健康的小包装食用油,以及功能性产品,丰富食用油的内涵,满足消费者不断增加的个性化需求。加强以天然、有机的富含ω3脂肪酸的EPADHA为代表的新油源开发,突出发展对大脑保健、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等系统健康有积极作用的营养功能性油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升食用油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水平,生产VE、卵磷脂、异黄酮、皂甙等。

2、特殊食品行业:加大科研投入,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利用高新技术将具有保健功能的原料进行深加工、精加工,提取其中的功能因子,研发保健食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做好技术开发与产品研发工作,引导和支持隆顺榕、达仁堂、乐仁堂等中药企业开展保健食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开发,加快保健食品产业链的建设,建成科学种养-技术研发-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的产业链。

3、冷食饮料行业:重点加强冷食产品营养成分开发,降低蔗糖、淀粉投入量,增加维生素、微量元素、植物蛋白质、活性因子等含量,优化产品的外形设计,推动冷食产品升级换代。重点发展具备营养功能的饮料,着力开发谷物类饮料、多品种果汁饮料、复合类的碳酸饮料。加强高端矿泉水、山泉水和功能性饮用水开发,扩大适合普通家庭需求的安全饮用水。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继续扩大利用淡化海水生产饮用水。

4、方便休闲食品行业:方便面产品重点提升产品营养成分,研发各种营养的汤料,加强产品细分,增加非油炸方便面的比例,支持发展微波食品、方便米饭等。方便粥产品发展针对减肥、糖尿病人、季节性滋补、青少年儿童成长等各类人群需求的品种。推动休闲食品应多元化发展,着重功能与健康元素的结合。加快转变糕点产品(中式、西式、月饼)高糖、高油配方,广泛采用多元糖醇、功能性低聚糖替代蔗糖,根据不同需求的人群,有针对性的开发功能食品。在包装设计上发展独立小包装,方便携带食用。利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糕点、面点工艺,加快工业化进程,改变传统手工操作为主的局面。糖果产品重点发展低能量、无蔗糖产品,进一步提升产品形体和包装设计。

5、肉及肉制品行业:推动肉类屠宰向机械化、现代化、高质化、高集中度方向发展。加快发展冷鲜肉,特别是小包装冷链产品。提高肉类副产品、酱卤制品的比例,开发新型肉制品保鲜技术,加大对三低一高(低脂肪、低盐、低糖、高蛋白)的保健肉制品的开发力度,形成冷鲜肉市场占有率持续攀升、低温肉制品产销比例不断扩大、肉类副产品开发提高综合利用的格局,推动肉制品行业向营养、卫生、保健、安全方向发展。

6、乳制品行业:通过进一步采用最严格的标准和监管制度,强化产品质量,确保乳制品安全。随着消费形态的进一步转变,享受型消费将使高端乳制品进入黄金发展期。逐步加大高端液体乳比例,扩大酸奶、奶酪等高附加值产品市场份额。加大对乳制品功能性的合理有效开发,研发出更新鲜、更健康,且具有功能性和高品质的乳制品,如调节肠道、高纤等产品。随着我国生育政策的调整,婴幼儿配方奶粉的需求将持续增加,重点支持婴幼儿配方羊乳粉产品的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协同工作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建立由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委、市市场监管委、市科委、市农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知识产权局、市中小企业局、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市金融局等部门及相关区县政府组成的协同管理机制,研究制定推动我市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食品工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优化行政审批流程,为企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推进管理部门信息共享、监管互认,对信用记录良好的企业降低监督检查频率,激励企业诚信守法行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专利、产品标识、商业秘密等方面侵权假冒的打击力度,降低企业维权成本。依法确定收费范围,规范服务收费行为,合理降低经营性服务收费标准,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加强市场、价格、安全等方面的监管,形成有利于企业、行业、产业良性发展格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审批办、市市场监管委、市商务委、市科委、市农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知识产权局、市中小企业局、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市金融局按职能分工负责)

(二)坚持开放发展,破解资源制约

天津食品工业必须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到农业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国家和地区发展,拓展发展空间,破解资源制约,实现开放发展。充分发挥中国东盟食品行业合作委员会作用,梳理东盟各国资源优势,制定投资发展规划,搭建对接平台,合理引导天津食品企业到东盟投资发展,利用东盟国家资源富集、劳动力成本低廉,破解资源制约。组建天津食品企业东盟投资发展联盟,形成强大合力,提高话语权和抗风险实力。研究制定促进企业走出去发展相关优惠政策,健全促进、保障、服务和监管等政策体系。(市商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人社局按职能分工负责)

(三)推进京津冀食品行业协同发展

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利机遇,积极引进在京大型食品企业和跨国企业在津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成果转化中心等机构。以河北及环渤海区域省份为重点,开展跨区域食品原料合作共建,建立食品工业跨区域、互补化发展机制。以国际国内食品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大招商力度,积极吸引行业领先企业在津设立区域级分支机构或生产基地,带动全市食品工业规模化、高端化发展。(市合作交流办、市商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按职能分工负责)

(四)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探索多种投融资渠道

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重点支持食品行业重大技术改造、食品工业三品战略和特色食品加工示范基地建设等。落实《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农产品初加工范围(试行)》,稳妥推进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鼓励企业通过租赁方式流转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建设专用食品原料生产加工基地,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食品工业企业的信贷支持。充分利用已成立的城市商业合作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使更多的小微企业加入无抵押、风险小、成本低、发放快互助合作基金产品,突破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融资瓶颈。鼓励采用PE(私募股权投资基金)、VC(创业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基金、信托贷款、租赁、保理等多种融资方式;支持食品加工企业上市挂牌融资。(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中小企业局、市金融局按职能分工负责)

(五)全面推进诚信体系建设

推动我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逐步建立诚信管理体系。积极研究诚信激励惩戒措施,在技术改造、社会宣传等方面参考使用企业诚信信息及评价结果,对诚信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和优先安排,努力营造以讲诚信为荣,不讲诚信为耻的环境氛围。支持小微企业加大设备改造投入,提高检测能力,确保食品安全。(市市场监管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商务委按职能分工负责)

(六)充分发挥协会作用

充分发挥市食品工业协会熟悉掌握食品行业全面系统情况的优势,协助相关主管部门做好全市食品行业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的申报、评审及审定工作。定期发布我市食品工业半年和全年经济运行情况。协助做好食品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设置及培训、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等工作。参与食品行业地方和企业标准制修订,协助做好国家及行业标准的制定。组织协调企业、科研院所,组织开展科技联合攻关,推动食品工业技术进步。建立食品行业公共信息发布平台。发挥在品牌建设中的组织协调作用,做好优秀品牌的宣传与产品推广工作。引导企业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诚信自律制度。完善食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市食品工业协会、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按职能分工负责)

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促进我市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按照职责分工抓紧制定完善配套政策,推动我市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 政策解读
| 相关政策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