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推动我市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我们研究制定了《天津市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现予印发实施。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扎实推进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见效,加快推动制造业向服务环节延伸、服务业持续赋能制造业发展,不断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服务业提质增效,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市发展改革委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市商务局
市市场监管委 市统计局
2025年1月9日
天津市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服务业提质增效,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围绕我市“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探索两业融合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促进制造业向服务环节延伸、服务业持续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到2027年,两业融合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产业竞争力、附加值不断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70%以上,融合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示范引领性的融合应用场景,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模式,优势产业链条、产业集群、融合示范载体和产业生态圈进一步完善,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动力。
二、重点领域
(一)促进制造业向高附加值的服务环节延伸
1.做强高端装备制造服务环节。引导装备制造企业发展总集成总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模式,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能级。智能装备产业做强成套装备设计、研发环节。轨道交通产业做强轨道交通设计和服务环节,用好本地化应用场景。海洋装备产业做强船舶与海工平台设计等环节。建设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示范园区,重点发展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制造等细分行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完善汽车制造和服务全链条体系。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在汽车产业应用,发展智能化解决方案服务。整车制造产业补齐前端研发、后端销售短板,构建乘用车、商用车双赛道。发展车联网,做强应用服务、智慧交通环节,推进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技术等示范应用。强化汽车后市场,拓展汽车租赁、共享出行等新业态,发展平行进口汽车第三方检测、合规性改装等服务,扩大汽车保税仓储和转口保税增值服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委金融办、市市场监管委、市交通运输委、天津海关按职责分工负责)
3.深化医药制造和健康服务有机融合。推动健康制造、健康服务以及相关产业跨界融合。制药产业做强医药研发服务、疫苗等环节。生物制造产业做强动物疫苗、透明质酸等环节。医疗器械产业做强植入介入器械、体外诊断试剂等环节。中药饮片产业做强质量控制环节。发展医用智能传感器、家用可穿戴健康监控仪器设备等智慧医疗检测与诊疗辅助设备,加快建设中日(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提高智慧医疗与大健康水平。推动“AI+健康”产业发展,提升医工结合、辅助诊断智能化水平,培育“医药健康”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卫生健康委、市药监局、市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4.推动消费品工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注重差异化、品质化消费需求,支持消费品行业发展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等模式。建立集研发设计、新型材料、配件生产、整车组装于一体的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集“研发设计、智能制造、检验检测”于一体的美妆日化产业链条发展。提高家具家电供应链配套率,丰富定制化家居应用场景。建设一批国内领先的纺织服装技术研发中心、时尚创意中心、高端制造中心。培育和引进宠物高端日粮项目,加快布局宠物药品与疫苗、宠物食品、宠物用品、宠物医疗等垂直赛道,发展宠物会展、宠物跨境电商等融合新业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委、市农业农村委、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5.加快原材料工业和服务业融合。鼓励原材料制造企业发展节能环保服务。推动钢铁工业转型,探索建设排产与制造执行、能耗与物流跟踪、质量与设备监控、安全与环保管理为一体的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鼓励优质企业搭建钢材线上交易平台。培育石化化工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新模式,支持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行业互联网平台。发展黑色及有色金属全球供应链,鼓励企业将天津作为矿石原料进境口岸。(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天津海关、市科技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促进服务业持续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6.深化智能科技和制造业创新融合。推动软件信息服务赋能制造,鼓励企业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加强基础软件和工业软件技术攻关,在智能电网、通信、智能交通等行业加快形成规模化应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设备互联、数据互换、关键工序自动化、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管理智能化、营销精准推送等制造业各环节融合应用,加快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通信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7.加强研发设计服务和制造业有机融合。加快建设一批市级工业设计中心,积极培育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引导研发设计企业与制造企业嵌入式合作,提供需求分析、创新实验、原型开发等服务。支持工业设计企业探索“设计+互联网”新模式,推动国内外设计企业、科研院所来津设立区域总部、分支机构或共建设计研究中心。围绕轨道交通、港口航运、市政工程、石油化工、水利水电等工程设计行业,推动企业向一体化服务总集成总承包商转型。(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市交通运输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8.强化金融服务和制造业深度融合。鼓励金融机构通过投贷联动、银团贷款等加大对制造企业转型升级、产能优化等支持力度。支持金融机构协同推进构建“制造企业+生产服务+金融”服务体系,对服务制造业创新升级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强化金融支持。巩固提升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特色金融优势,打造国际一流国家租赁创新示范区、全国商业保理之都。(市委金融办、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天津金融监管局、天津证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9.促进现代物流和制造业高效融合。支持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推动企业优化业务流程,整合外包采购、生产、销售和售后环节物流需求,规划设计制造企业供应链流程。支持物流企业依托广覆盖的网络优势承载产品逆向物流,承接制造企业配件库存管理、维修中心和呼叫中心等售后服务环节。(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邮政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委、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0.推进消费服务重点领域和制造业融合。满足重点领域消费升级需求,推动智能设备产业创新发展。推动智能终端企业与电子、汽车等传统制造业以及养老、交通、物流、健康等服务业企业协同发展。支持智能终端研发、试制、检测、推广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电商、研发、文化、旅游等服务业主体通过委托制造、商标品牌授权向制造环节拓展。(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文化旅游局、市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工作举措
(一)深化京津冀协同,提升两业融合区域合作水平
1.深化产业协同。聚焦三地优势产业,构建跨区域产业链。深化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深度合作,以整车和“三电”等关键零部件为牵引,建成全国重要整车及配套生产基地。深化生物医药协同合作,做强京津冀生命健康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举办京津产业握手链接洽谈会、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等活动,加强区域内上下游企业撮合对接。加强天津先进制造业和北京现代服务业对接交流,鼓励京津两地企业开展对接合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投资促进局、市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2.深化科技创新协同。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合作,建设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立京津冀技术交易数据、大型科研仪器开放等共享机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交流合作,支持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武清京津产业新城等承接载体建设,推动“京津研发、区域转化”。(市科技局、市教委、市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强化场景打造,激发两业融合发展活力
3.打造智能化数字化应用场景。鼓励电子信息、装备等离散行业打造人机协同制造、机器视觉检测、预测性维护等应用场景,鼓励化工、材料等流程行业打造能耗监测与优化、数据辅助工艺优化等应用场景。推动工业基础算力资源和应用能力融合,提升产线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智能化水平,支持研制工业细分垂直行业大模型,加速释放工业数据价值,支撑制造业新场景运转,优化生产资源、重构生产流程、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4.打造未来产业应用场景。围绕“未来工厂”,加快实施一批多元化应用场景示范项目,建立未来产业场景清单,打通“场景催生新需求”和“需求引导新场景”的双向通道。推动未来产业与既有产业场景融合发展,加强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提高未来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5.强化应用场景推广。组织两业融合企业交流会,畅通两业融合对接渠道。充分利用现有各类展会,推介一批业态先进、引领性强的两业融合典型案例、优秀应用场景,并利用网站及新媒体等形式,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聚焦品牌质量标准建设,提升两业融合发展质效
6.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鼓励企业围绕设计研发、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制定品牌发展战略,强化商标品牌战略实施,培育一批系统集成方案标杆产品、智能制造领军品牌、新消费创新品牌。支持企业参加中国品牌日等大型国内外展会,扩大品牌知名度。引导企业提升品牌保护意识,加强品牌管理、商标注册,及时发现和应对侵权行为,保护品牌的权利和价值。(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委、市知识产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7.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引导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加强全产业链协作,共同开展标准验证,促进设计、制造、工艺、检测等产业链上下游标准贯通。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宣传贯彻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装备、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运维服务、网络协同制造等细分领域标准。(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8.提高检验检测服务能力。培育国家检验检测中心,支持检验检测与认证一体化发展,鼓励机构布局“数字+检验检测”新业态,加强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和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建设,支持搭建各类线上线下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市市场监管委)
(四)强化创新驱动,培育两业融合新业态新模式
9.优化技术服务供给转化。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加快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用好“芯火”双创基地等服务平台。优化成果转化能力,高标准打造天开高教科创园等创新孵化平台,构建市场化转移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对接机制,支持建设共性技术平台,打造一批重大中试基地,到2027年底,认定10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搭建一批概念验证平台,提高概念验证、创业孵化服务能力。(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10.培育融合新业态新模式。以科技创新加速产业融合,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以“产线、车间、工厂”为基本单元梯度实施智能化改造,梯度培育智能工厂,深化工业互联网在重点行业应用,加快区域级、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建设。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鼓励制造业企业发展共享制造、供应链管理、总集成总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柔性化定制等新模式新业态,向“产品+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加快企业培育,发挥两业融合多元主体作用
11.强化优质企业标杆引领作用。构建 “链长+链主”双牵引机制,强化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平台招商、驻点招商、资本招商,带动核心配套企业落地集聚。打造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资源池,鼓励优质企业与数字化服务商加强合作,面向行业提供精准的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投资促进局、市数据局、市科技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2.激发中小企业融合发展活力。引导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举办企业服务对接活动。鼓励服务业企业提供管理诊断、质量诊断、人才培训等培育赋能服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13.增强平台型企业服务功能。支持优质企业整合资源,打造一批行业带动力强、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大型平台企业,孵化培育一批成长潜力好、产业带动能力强的高成长平台经济项目。鼓励平台企业拓展“互联网+”场景,依托市场、数据优势和行业整合能力赋能新制造、催生新服务、培育新模式。(市数据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等行业主管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4.开展重点服务业领域企业梯度培育。建立“星锐企业—骨干企业—独角兽培育企业—创新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遴选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优质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打造基础扎实、逐级向上的金字塔形优质企业队伍。(市发展改革委)
(六)促进产贸融合,构建融合开放新格局
15.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支持发展众包、云外包、平台分包等新模式,推进信息技术外包与制造业融合,发挥国家超算天津中心等算力优势,利用云包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面向智慧医疗、生物医药等行业提供多样性的应用服务平台和成熟解决方案。(市商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6.培育外贸新增长点。推进我市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引导自行车、汽车及零部件、地毯、五金制品等基地产业与贸易新业态融合发展。鼓励企业开发面向国内外市场的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产品,培育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出口增长点。(市商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完善保障体系,打造两业融合优质高效生态环境
17.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两业融合工作推进体系,强化协同联动,研究制定具体政策,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探索建立两业融合发展情况的统计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建立统计监测制度,开展两业融合统计调查。(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统计局、市级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8.强化用地保障。盘活闲置土地和城镇低效用地,实行法定最高年期出让、弹性年期出让、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供应方式,保障两业融合发展用地需求。探索功能适度混合的产业用地模式,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要求前提下,允许产业园区内工业用地(三类工业用地除外)、物流仓储用地(三类物流仓储用地除外)和其他商务用地互相合理转换,允许产业园区内产业用地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及绿地率等规划指标按产业发展需求确定。(市规划资源局)
19.优化人才支撑。完善学科专业体系,建设一批促进两业融合发展,体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推进产教融合,提升校企合作水平,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和实训基地,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加快创新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改革完善人才管理评价制度,探索建立复合型人才评价和职业发展通道体系。(市教委、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0.鼓励金融创新。探索“两业”融合金融产品创新,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企业通过债券融资、股权融资、项目融资、并购重组等方式获得服务化转型所需资金支持。打造企业“融资直通车”,将企业融资需求推送至相关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支持金融机构用好特色化信用信息,面向市场需要推出细分领域金融产品和服务。(市委金融办、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市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21.强化政策保障。发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加大对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融合业态模式相关项目支持。充分利用市级服务业专项资金,鼓励企业积极探索打造两业融合场景、创新融合业态模式、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数据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2.深化试点示范。推进经开区、西青区国家级两业融合试点区域建设,积极开展新一轮试点选育,鼓励试点区域积极探索两业融合发展新路径。开展市级服务型制造培育,培育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提升制造业企业服务能力。(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