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背景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专题回顾  >  示范小城镇建设
示范小城镇建设
  • 助力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2020-07-10

      区档案馆充分发挥档案资源优势
      目前,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已正式启动,并成立了西青区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建设工作指挥部。西青区档案馆作为指挥部文史指导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档案资源优势,积极组织开展了多项运河相关文化活动。
      一是深入挖掘档案史料,推出精品编研成果。紧密结合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整理包括运河、年画、精武等文化在内的史料文章1500余篇以及大量照片、音频、视频资料。
      二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传播西青历史文化。开设《档案里的西青记忆》《西青档案馆藏诗词赏析》等文化专栏,推出《崇文书院──西青区历史文化大讲堂》视频讲座类栏目、《崇文尚武大家谈》历史知识类栏目等,为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营造出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是广泛开展调研座谈,丰富充实文化史料。围绕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建设、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组织开展座谈会。并举办了杨柳青镇清末名人刘学谦(刘翰林)史料挖掘工作座谈会,进一步充实了杨柳青名人文化史料。同时,在挖掘杨柳青十六街东寓法鼓、灯箱画的过程中,为东寓法鼓组织者提供了馆藏东寓法鼓老艺人手写的音乐“工尺谱”《大辞曹》复印件。
      此外,区档案馆的“西青记忆”主题展览,先后接待了7批次共计104人次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大师及其设计团队参观学习,使大师们了解西青历史文化,开拓创意思路,在设计中更好融入西青文化元素。
      下一步,区档案馆将持续做好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档案资料挖掘、征集、整理、研究等工作,积极参与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 “运河明珠”主题论坛,发挥档案史料在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突出作用,提供档案资料支撑。
      
  • “老三街”夜市今起恢复营业 2020-04-30

      今天,新华城市广场“老三街”夜市正式恢复营业,品牌折扣特卖、特色美食汇等系列活动精彩亮相,开启2020年“老三街”夜市新面貌。
      “老三街”夜市津味小吃、特色餐饮将恢复外场售卖,特色街景店车进行夜市经营,吸引市民走出家门,品尝美食。与此同时,夜市外场灯光也将进行调整,LED灯带、太阳能电灯也将同步开启。
      新华城市广场“老三街”夜市将按照我市疫情防控要求,严格运营管理监督,对公共区域进行零死角、高频次消毒处理,对进入顾客进行体温检测和扫码,为市民提供放心安全的购物环境。
      
  • 东丽云签约6个重点项目 2020-04-16

      涉及高端装备智能制造
      智慧物流康养文旅等产业
      日前,在天津市举办的2020年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云签约活动中,东丽区集中签约了6个重点项目,涉及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智慧物流、康养文旅等产业。区委副书记、区长谢元在东丽区分会场参加。
      此次活动在市合作交流办设立主会场,在全市16个区和5个功能区设立了21个分会场,视频连线100多家有来津投资意向的中外企业。当天签约116个投资项目,协议投资额近904亿元人民币。东丽区在云签约活动中,分别与北京新合作现代物流投资有限公司、天津一商投资有限公司、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南京垠坤集团、天津爱思达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中能昊龙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香港泉康控股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签署了6个项目合作协议。其中,内资项目5个,投资金额共54.8亿元;外资项目1个,投资金额1.9亿美元。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随着疫情形势积极向好,东丽区因时因势调整工作着力点,及时制定出台“东丽招商九条”优惠政策,主动开拓网络招商、微信平台招商、手机直播招商等招商新模式,营造出尊商重商的浓厚氛围。各部门分别牵头建立产业微信群,构建了良好的网上沟通机制。东丽区将对已签约的重点项目密切跟踪,积极协调,加大服务力度,推进项目尽快落地建设。
      副区长李光华、闫峰参加。
      
  • 宝坻之战:以非常战法打非常战役 2020-03-26

      宝坻,天津宝地,京津唐三座城市几何中心,南来北往、商贾云集的枢纽重镇。
      庚子新春,一场聚集性疫情暴发,宝坻一改往年的喜庆祥和,成为天津新冠肺炎疫情扩散的“重灾区”。自1月31日首例确诊病例发布,到2月22日,宝坻累计确诊病例60例,占当时全市总确诊病例数的44.4%。一天天翻新的数字,一个个红色警报,绷紧了人们的神经,宝坻防控稍有不慎,必将危及全局!
      宝坻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却并非独自战斗,其背后站着千万天津人民。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主要领导现场调研部署,市有关领导坐镇一线指挥,统筹调度市、区资源,举全市之力打响宝坻战役。在各方面守望相助、齐心抗“疫”的努力下,截至3月14日,宝坻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为零的记录,已保持21天。一度被疫魔笼罩的宝坻,正在走出雾霾、焕发生机。
      宝坻,如何从当初最揪心的地方,变成现在最放心的地方?
      关“铁闸”绷“铁面”,坚决遏制疫情蔓延
      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遭遇战!
      这一战,只能进,不能退!
      关上“铁闸”,内防输入,外防扩散,筑牢北京的政治“护城河”。宝坻迅速扩建发热门诊、集中隔离点、“一人一策”、发布权威疫情通报、封闭式管理、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等一系列决策迅速推出。
      全区疫情防控瞬间提速。百货大楼封闭消杀;92万人绝大部分关在家中,隔断病毒传播渠道;少数人在留观所、发热门诊隔离,或在医院治疗。留在外面的,全是在各卡口值守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
      “从小区门口到居委会有50米路程,我刚回到居委会拿东西,就听说市领导来了,赶紧又返回去。”
      回忆起2月9日上午那一幕,宝平街道馨逸家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房翠翠记忆深刻:“执勤的志愿者李宝起把市领导拦下了,口气挺强硬,‘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了,非本小区居民任何人不许进入。’我们都觉得李宝起有点唐突,没想到,领导不但没生气,还夸李宝起作风优良。我们顿觉有了底气,防控疫情,就得这么干。”
      1月31日,张某某确诊为宝坻首例新冠肺炎病例后,海滨街党工委书记王松林连夜带人封闭了张某某居住的宝鑫景苑,该街其他小区也在同一天封闭。“铁面”无情,工作人员整天在各小区转,边喊喇叭,边劝聚集聊天的人赶紧回家,戴口罩,别聚集。
      全城寻人!大喇叭小喇叭滚动播出通告:“凡1月19日到25日期间到过宝坻百货大楼的,请尽快登记,配合调查”。
      1260个由公安、街镇、社区、卫生院人员组成的4人小组,深入村居摸排。很快,首批194名百货大楼从业人员被找出。区指挥部决定,立即把他们送往集中隔离点,晚一分钟有一分钟的风险。
      城区边缘的朝霞街,有5个还迁小区,这里的人更愿意去百货大楼购物。疫情发生后,该街第一时间排查,名单上只有200多人。街道党工委书记张洪印说:“不可能,朝霞街有5万人口,就这么点去过百货大楼的?恐怕太少了。”于是,喇叭反复喊,门一个个地敲,最终摸上来2351人,“全区最多”。
      非常时期,宝坻的留观所改造体现了“火神山速度”。第一个改造的留观所──钰曦酒店留观所,从征用设计,到施工改造,再到全面消杀投入使用,仅用两天时间。
      按照要求,该区又先后新建了天宝会议中心公寓、金融培训中心等8个留观所。最高峰时,9个留观所共计1041张床位全部“客满”。留观所按照每人每天80元的标准免费提供伙食,一应清洁洗护用品足够使用14天,隔离人员“拎包入住”。为的就是应收尽收。
      织“铁网”办“铁案”,让疫魔无藏身之地
      这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阵地战。
      这一战只能快,不能慢!
      宝坻疫情持续发酵,2月8日新增6例,9日新增3例,10日3例,11日上午4例。决策者心急如焚。2月11日下午,市、区防控指挥部决定,在宝坻开展万人大筛查,“撒大网捞小鱼”,通过大数据+笨办法的人海战术,一个门一个门敲开,精准确定全区疫情防控对象人数。将隐患清仓见底,确保患者能够及时得到救治。
      2月11日至12日,3000人,917个工作小组、逐人见面对接。“铁网”过筛,24小时排查出19718名涉百货大楼人员及46239名密接者。2月23日至26日,宝坻防控指挥部又开展了“万人大回访”行动。951个专项工作组、3070人,再次聚焦筛查锁定的人员及其密切接触者,因身体不适在药店购买退烧、止咳、消炎药物等四类人员。共回访人员66558人,最大限度掌握真情实况。
      疫情来得猝不及防,而宝坻疫情成因一度成谜。
      1月31日晚第1例新冠肺炎确诊后,两天内,宝坻第2例、第3例、第4例、第5例(全市第36例、第37例、第43例、第48例)确诊病例爆出,其中,第2例是张某某的丈夫,第3例、第4例都是百货大楼员工。这显然是一起聚集性暴发疫情。然而,这些病例都没有武汉或湖北接触史,第1例张某某是百货大楼小家电区售货员,另两例与她不在一个售货区,几人之间也无接触和瓜葛,疫情是怎么形成的呢?
      时任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室主任张颖受命和同事对这几个病例进行调查,但都没有收获。正当张颖感到头疼时,第4、第5个病例陆续出现了。2月2日16时,天津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张颖对宝坻百货大楼迷局进行了分析。
      原来,第4个病例曾先后两次到L市进货。第5例患者于1月23日下午去百货大楼购物,先后逗留了3个多小时,去过第4例所在的卖鞋区和第3例所在的珠宝区。疾控专家经过排查推理,得出结论:第4例在外地上货时感染,回宝坻后发病,造成百货大楼内病毒传播,第5例购物时感染。第1例又把病毒传染给自己的丈夫(第2例)。如是,前5例就“串联”起来了,“铁案”如山。
      疫情扩散链条存疑点,就是留下隐患。较真的天津疾控人一追到底,通过科学严谨的流行病学调查,把新冠肺炎病毒的传播方式了解清楚,进而为政府防控疫情提出及时、精准的决策建议,将病毒的传播渠道一刀斩断。
      担“铁肩”下“铁心”,铸造“人民战争”钢铁长城
      这是一场众志成城的人民战争。
      这一战,只能胜,不能输!
      一个村庄就是一个战位!每个战位,都有一位书记!党旗鲜红,肩膀铁硬!村村有党旗,处处是铁肩,阵阵打胜仗!
      疫情袭来,“一肩挑”的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成了村民们的主心骨。他们让村民留在家中,自己却勇敢逆行,带领广大党员、志愿者排查、隔离、监测、管控、服务、守村口……
      宝坻第1例确诊病例、患者张某某的老家在周良街道田家桥村。消息传来,全村紧张,十里八村避之唯恐不及。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赵顺海却异常冷静,从带人用彩钢板封村,到卡口管控、宣传摸排、居家观察人员监测、防疫消毒,各方面工作井井有条。村里青年党员在他的带领下为村民提供全方位服务,村民的情绪迅速稳定下来。
      “书记,给我带箱红烧味的方便面。”“给我带盒三九胃泰。”“我要30块钱的鸡蛋。”尔王庄镇中心台村党支部书记庞连顺的手机每天响个不停。村民微信群里,天天有这样的“求购”信息。而义务“代购员”身份,是庞连群自告奋勇“争取”来的。“只有保障了村民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他们才能安心待在家里。只要利于疫情防控,我多跑点腿儿没什么。”庞连群说。
      “大棉裤,红脸蛋;闲不住,李‘木兰’。”这是大白庄镇随家庄村村民们给本村女书记李淑婷的美誉。这位“有点傻劲”的李大姐,把辛劳留给了自己,把安心带给了群众。
      还有在疫情期间充当“救护员”对突发心脑血管病的村民及时救助的,有亲人去世顾不上送行坚守战场的,有“上阵亲兄弟,打仗父子兵”的……宝坻战“疫”中,很多“一肩挑”事迹可圈可点,可歌可泣!
      无论是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总基调,还是密闭式隔离以及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果断决策,无不体现着一个宗旨──人民至上!人民战争,人民打!92万宝坻人民“铁心”与病毒血战到底!
      商家关门上锁,居民自觉待在家中。所有卡子口,都有“重兵”把守,无论昼夜,哪怕风霜雨雪。街镇为单位划分战地,主管各负其责,班子成员(除因故隔离者外)全员在岗。记者多次随机到管辖街镇采访,都能见到一把手坚守在战位上。
      居家隔离群众被照顾得妥妥帖帖。张洪印给记者看了一张手写的字条,上面有各种蔬菜、常备药,还有元宵和速冻饺子。“这是正月十五当天,村民让志愿者代买东西的字条,时间感太强了。”张洪印说,他准备把这张字条收进档案,将来人们会通过它读出这段历史。
      入夜,宝坻城区的景观灯亮了。南关大街,悬挂在行道树上的大红灯笼和悬满树干的白色灯带把这条街装扮得有如童话世界。因为疫情,元宵灯节被按了暂停键,而灿烂夺目的夜景灯光一直昭示着这座城的生机。
      黄庄洼湿地如期播种的水稻、尔王庄陆续采撷的莲藕、口东镇万亩桃园施过农家肥后长出花苞的桃树,以及城郊大片大片返青的冬小麦,潮白河每天打上来的肥美的鲤鱼,津河乳业确保安全前提下复工生产的纯牛奶……
      一切的一切,都在无声地告诉人们,这座城希望常在,疫情过后,定能迎来春暖花开,生机无限!
      
  • 天津华明:产业驱动示范小城镇迈向智能小镇 2019-12-23

      新华财经天津5月27日电 多年来,天津市东丽区华明镇作为天津市第一批小城镇建设试点,在建设新市镇的过程中,抓住智能制造引领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成为天津智能产业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如今,华明正在通过产城融合发生新的蜕变,打造以智能产业为核心的智慧城镇。
      ——从荒草坨到现代化小城镇
      位于天津中心城区10多公里外的华明高新区,宽阔的街道,鳞次栉比的办公楼和厂房,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中科院光电院、哈工大机器人(14.200, 0.01, 0.07%)集团天津机器人产业基地……写字楼上的一块块牌子让人仿佛置身北京“中关村(8.740, 0.00, 0.00%)”。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块现代化土地所在的华明街道前身叫“荒草坨乡”,在改革开放初期如同其名。华明街道办事处物业办主任邵世友说,华明真正的巨变就发生在近十几年。
      1994年,荒草坨乡更名为华明镇。2005年,伴随天津滨海新区成为国家重点支持开发开放的国家级新区,地处天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的华明镇通过“宅基地换房”等创新方式进入了快速城镇化的发展阶段。
      在“宅基地换房”的同时,华明通过城镇居住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区“三区联动”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并经营好复垦耕地;通过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农民户口改为城市户口、村委会改为居委会管理,实现城乡一体化;通过建设华明村镇银行服务农民和中小企业。
      2008年9月,华明工业园管委会成立,2009年8月成为天津市级示范工业园区,2012年4月成为首批市级高新区。近十年来,这片土地从当年的荒草坨、赤土完成了到安居新市镇、产业新园区的蜕变,如今已发展成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聚集,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安居乐业的产业新城。
      华明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于莉丽说:“城镇化的关键是人口的城镇化,现在华明街道登记户籍人口不到5万人,但常住人口达到12万人,其中很多都是我们引进,在此工作生活的高端人才。此外,学校等服务机构也随之落户。”
      ——转型升级打造智能科技产业聚集地
      于莉丽告诉记者,2012年,华明高新区的团队开始与北京等多地的科研院所和高校积极对接。2014年起,清华大学、中科院、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开大学、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多家知名科研单位的项目密集落户于此。2016年,华明高新区成为“中科院北京分院天津创新产业园”“清华大学校地合作(天津)基地”。2017年,华明智能制造小镇入选天津首批4个市级实力小镇。
      2018年,天津制定了《天津市人工智能“七链”精准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了推动东丽区智能网联车产业聚集发展,建立人工智能产业与示范小镇。于莉丽表示,这与小镇原来的发展方向契合,但更加深入聚焦。
      位于天津市东丽区华明高新区的天津爱思达航天科技(11.360, 0.22, 1.97%)有限公司车间内,其自主设计制造的整流罩即将交付客户使用。“这是我国民营商业航天领域第一个复合材料整流罩。”该公司副总裁金一介绍说,公司2017年在北京成立了研发中心,2018年3月将生产制造基地注册在了天津。“我们之所以将企业主体选择在天津华明,正是看重了这里的智能制造优势。未来公司实现量产后,还将引进智能制造技术,实现工艺设备化、生产自动化。”
      天津爱思达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后,在天津市华明高新区管委会帮助和服务下,迅速完成了天津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6200平方米的改造、装修、设备入场调试等任务。截至2018年底,该公司实现合同额1000多万元。
      清研同创机器人(天津)有限公司是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孵化的机器人产业化高科技企业,其自主设计的集装箱喷涂机器人集成项目,可代替9道人工工序,几分钟就能喷好一个集装箱,实现集装箱喷涂生产线“机器换人”。“仅集装箱喷涂一个项目去年就给公司带来了2000多万的合同额。”清研同创副总经理陈洪安说,借助华明高新区的良好产业氛围,目前公司形成了以清华大学做基础理论研究、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做关键技术突破、清研同创做产业化运用,产学研一体的清晰化路径。
      2018年,华明智能小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1.2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00万美元,新增就业人数2095人,实现科技型税收25438.66万元。
      ——“产城融合”建设智慧宜居小镇
      在于莉丽看来,科技项目的密集落户不仅仅是推动了产业的发展,更是华明的城镇化进入更高阶段的体现。下一步,产城融合发展是华明智能小镇建设的重点。
      据介绍,华明智能制造小镇将围绕智能产业,打造“一带”——产城融合带、“一核”——产业展示核、“三街区”——科技创业社区、产业形象街区、生活配套街区,实现产业与城市,生产、生活与生态的“两个融合”,打造智能化小镇、生态化小镇、创新型小镇“三张名片”,建设创新服务、创业服务、国际交流、智能制造四大中心。
      于莉丽介绍,目前,华明街道正在统筹街道和园区的整体发展,实现街道民生和产业发展联动,以高新区发展支撑华明镇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华明农业园区、华明高新区以及居住社区三区联动,相互支撑。
      在科技服务方面,做好金融服务和人才工作。加大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力度。根据高新区企业特点,邀请股权融资、风险投资等机构加入,使科技服务机构更加多元化。
      在营商环境方面,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完善配套服务,依托华明高新区已建成的东丽区人才综合服务中心、东丽区专利综合服务平台、金融服务站等服务平台做好企业服务,引入优客工场等创新服务生态平台,提升园区商业配套水平。
      在生活配套方面,为满足高新区企业员工吃、住、行等生活需求,华明高新区建成了可容纳900人就餐的饮食服务中心和5万平方米的天使港人才公寓,开通了往返空港地铁站和往返北京的免费班车,引进了中科院幼儿园华明分园等优质教育资源。
      “华明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新路径给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将全面推进华明绿色高质量发展,让百姓共享城镇化的最新成果。”华明街道办事处主任、华明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林成涛说。(完)
      (本文来自于新华08网)
      
  • 西青区对当城村历史文化进行抢救挖掘 2019-12-13

      保护文化资源 服务乡村振兴
      日前,西青区档案馆联合区融媒体中心、今晚报、辛口镇党委等单位组成调研组,围绕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深入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辛口镇当城村开展调查研究,挖掘运河沿岸古村落──当城遗址、遗迹、遗存所蕴含的历史底蕴,系统编研当城历史文化。
      西青区档案馆高度重视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抢救挖掘了运河文化、杨柳青年画文化、赶大营文化、精武文化等许多档案资料,整理出了大量的文字、照片、音频、视频等。目前,围绕杨柳青国家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西青组成联合调研组,对已被列入第四批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辛口镇当城村西的当城寨址进行考察调研。希望能够更好地知古今明未来,留住乡愁记忆,传承历史文脉,赓续文化薪火,服务乡村振兴,切实保护好西青区境内的文化遗产资源,充实杨柳青大运河文化公园文化内涵。
      活动中,调研组工作人员就当城村古战场、河流、庙宇、高氏家祠等古历史遗迹,与村内有关人士及知情老人进行采访交流,详细研讨了当城村的历史根脉和文化渊源。调研组工作人员还对关帝庙、奶奶庙、高氏家祠等部分文化遗址展开实地考察,为今后保护修缮历史遗存和系统编研当城村历史文化奠定了扎实基础。
      今后,调研组还将联合市有关专家学者,与镇、村历史学者、掌故老人,共同开展为期半年的抢救挖掘工作。
      
  • 绿色高质量发展结硕果 2019-11-22

      津南区
      11月19日,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以来,津南区绿色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国家会展中心、葛沽城市综合开发PPP项目、华录未来科技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华海清科新建工程、蓝光稻米侠、中电科(天津)产业园、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乐歌智慧物流产业园等优质项目加快建设,海尔“智能+5G”智慧园区、新城吾悦广场等项目竣工开业,阿里云创新中心(津南基地)、海棠众创大街等创新载体茁壮成长;安博国际仓储物流园、中科津南智能产业研究院等一大批“高大上”项目纷纷入驻、落地开花。
      下一步,津南区将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韧劲持续擦亮“一屏、一展、一带、一谷、一稻”“五个一”重点工作的名片,加快打造生态环境优美、群众安居乐业、创业氛围活跃、产业发展高端的绿色智慧城市,不断开创绿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 天津市近郊的津南区也要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咸水沽镇的老三街夜市 2019-11-15

      2019年,天津市众多的夜间经济已经入雨后春笋有一样展开。其中在天津市津南区,老三街夜市也将是一个重要的夜间经济。
      天津市津南区的老三街夜市位于行政中心咸水沽镇,这个地方分成了场内和场外两个部分。场外部分在2019年7月下旬开办,场内部分在8月下旬开办。
      作为天津市的近郊区,津南区咸水沽镇的夜间经济定位比较精准,大有可为。
      天津市津南区老三街夜市所在的地方就是新华广场,也就是咸水沽镇的核心位置。
      天津市各个夜市的发展模式并不相同,有在旅游区里面的,有在商场户外的。但它们大都是利用了既有的商业空间。
      津南老三街夜市也不例外,这个地方位于一个商业广场的外面,也属于利用了既有的空间。
      相比天津市的其他也是,津南老三街夜使用了场内和场外结合的方式,其场内部分位于新华广场商场地下一层的小吃街,这也是一个比较值得期待的部分。
      在天津市大力发展夜间经济的档口,作为天津市的近郊区,津南区发展夜间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天津郊区举办夜间经济先天优势有:成本低、常住人口集中、商业竞争相对比较少。
      咸水沽镇是津南区一个人口集中,商业也比较集中的地方。正是更适合发展夜间经济的地方。老三街夜市本身的定位也比天津市区的各种夜间经济更加清楚,它能够取得的成功也是可以预期的。
      
  • 中新天津生态城为全球“示范” 2019-10-21

      入选首批“全球可持续发展标准化示范城市”
      从中新天津生态城获悉,10月19日在杭州举办的“未来社区──标准先行”可持续发展标准国际研讨会暨全球可持续发展国际标准城市联盟大会上,生态城入选“全球可持续发展标准化示范城市”。这也是全球首批获此殊荣的城区之一,并获评中国地区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批成果。
      大会认为,生态城经过艰辛试验,在吸引力、幸福度、社会凝聚力、恢复力、环境保护和改善、资源合理利用六大方面有了全面提升,也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标准试验区标准提供了宝贵的反馈和建议。
      国际标准化组织(简称ISO)是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性标准化专门机构,同时兼是WTO的协调机构。围绕城市可持续发展,2016年10月,中国杭州和法国巴黎凡尔赛市政联合宣布开展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标准的试点城市工作,并成立“全球可持续发展标准化城市联盟”(ISSCC)。此后,包括法国雷恩、英国格拉斯米尔、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阿联酋阿布扎比以及中国杭州、广州等在内的28个联盟成员被列为可持续发展标准化试点城市。生态城于2017年10月获得试点城市授牌,成为第一个获得此项试点城市的中国园区。
      生态城法制局副局长吴艳红表示,生态城此次从全球多个“试验”区域中率先升级为“示范”区域,标志着生态城已结合自身基础条件,建立了一整套国际化管理体系,并获得国际认可。
      接下来,生态城将积极对接国际标准,持续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创新、健康、文化、经济、环境、智慧城市等12个领域的发展,提升区域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能力,预计用3年时间打造成我国首个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体系示范区。此外,生态城还将筹建可持续发展研究推广中心,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国家)标准化工作,开展国际标准化合作交流,为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城经验”。
      
  • 精武镇持续推进示范小城镇建设 2019-10-09

      西青区精武镇丰产河北侧项目施工现场,机器轰鸣,一派火热繁忙的景象,这就是正在加紧建设中的精武镇示范小城镇二期广兴佳园项目。
      据了解,广兴佳园项目总建筑面积11。4万平方米,将建成9栋住宅楼和4个配建楼,建成后可提供住房700套,并配有幼儿园、托老所、大型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及绿化、停车位等配套设施,极大地改善还迁村民的生活环境,提升生活品质。
      精武镇示范小城镇建设共分为两期实施。一期安置区位于政府东侧,总建筑面积约76万平方米,分为国兴佳园、盛兴佳园、民兴佳园、和兴佳园4个小区。二期安置区位于丰产河北侧,总建筑面积约61万平方米,分为广兴佳园、聚兴佳园、福兴佳园3个小区。
      截至目前,一期安置区中,国兴佳园、盛兴佳园、民兴佳园3个小区全部还迁入住,共计7个村2600余户村民完成还迁。和兴佳园住宅楼主体施工已至13-17层不等。公共服务设施和配套设施同步推进,盛兴托老所、民兴佳园配建于今年3月份开工建设,目前主体工程和二次结构施工全部完成,进入内檐抹灰外檐保温施工阶段,预计10月底竣工。和兴佳园幼儿园于去年5月开工建设,目前主体工程、二次结构及室内外装修已完工,进入排水管道工程施工阶段,预计10月底完工。幼儿园共设有12个教室,建成后可同时招收360名学生。新建国兴佳园自行车棚及电动车充电车棚,可同时停放800辆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有效解决了小区楼道自行车乱停乱放问题,消除安全隐患。
      精武镇示范小城镇建设是一项遂民意惠民生的民心工程,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精武镇将不断加快建设步伐,让全镇人民早日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
      
  • 精武镇持续推进示范小城镇建设 2019-09-06

      一期7个村2600余户村民完成还迁 二期总建筑面积约61万平方米
      图为精武镇示范小城镇建设现场
      精武镇丰产河北侧项目施工现场机器轰鸣,工程车来回穿梭,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一派火热繁忙的景象,这就是正在加紧建设中的精武镇示范小城镇二期广兴佳园项目现场。今年以来,精武镇持续推进示范小城镇建设,努力让该镇群众早日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
      据了解,精武镇示范小城镇建设共分为两期实施。二期安置区位于丰产河北侧,总建筑面积约61万平方米,分为广兴佳园、聚兴佳园、福兴佳园3个小区。广兴佳园项目总建筑面积11.4万平方米,将建成9栋住宅楼和4个配建楼,建成后可提供住房700套,并配有幼儿园、托老所、大型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及绿化、停车位等配套设施,极大地改善还迁村民的生活环境,提升生活品质。
      为做好项目建设,广兴佳园项目在严格执行国家建设标准的同时,注重在设计形式上突出自身特色。项目结构形式采用装配式结构,装配率30%,装配构件主要为横向构件,采用LH装配式免拆模板技术施工,在保证工程进度、提高工程质量的同时,也有利于降低噪音、扬尘等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项目外墙保温采用免拆保温一体化外模板,与传统的外墙保温装饰建材相比,安装更加便捷,阻燃防水性能和耐冲击性能更好,更加节能环保、经久耐用。同时采用BIM模拟施工技术,优化各道工序,快速准确的找到图纸中的“错漏碰缺”,通过真实性模拟和建筑可视化,更加直观地了解工期、现场实时情况、成本和环境影响等项目基本信息,将以往线条式的构件,形成三维立体实物图形进行展示,真正实现了可视化施工。
      据介绍,一期安置区位于精武镇政府东侧,总建筑面积约76万平方米,分为国兴佳园、盛兴佳园、民兴佳园、和兴佳园4个小区。目前,一期安置区国兴佳园、盛兴佳园、民兴佳园3个小区全部还迁入住,共计7个村2600余户村民完成还迁。和兴佳园住宅楼主体施工已至13至17层不等。公共服务设施和配套设施同步推进,盛兴托老所、民兴佳园配建二今年3月份开工建设,目前主体工程和二次结构施工全部完成,进入内檐抹灰外檐保温施工阶段,预计10月底竣工。和兴佳园幼儿园于去年5月开工建设,目前主体工程、二次结构及室内外装修已完工,进入排水管道工程施工阶段,预计10月底完工。幼儿园共设有12个教室,建成后可同时招收360名学生。新建国兴佳园自行车棚及电动车充电车棚,可同时停放800辆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有效解决小区楼道自行车乱停乱放问题,消除安全隐患。
      
  • 护航京津冀 打好高质量发展“组合拳” 2019-08-28

      ──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静海区发展成就综述
      八月的静海大地,一张绿色的画卷赫然呈现:团泊湖清澈如镜;林海示范区内,硕果飘香;穿梭城区的大街小巷,道路两旁绿树成荫;行走乡村田野,绿色产业遍布……
      回望新中国成立之初,静海偏居津城南部一隅,落后和贫穷成为了老静海人对那时家乡最深刻的印象。
      七十载春华秋实,七十载披荆斩棘。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静海前进的足迹深刻而清晰。
      40年前,大邱庄引领了全国农村工业化进程,成为农村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此后,静海曾3次入选全国百强县。2015年,静海撤县设区,结束两千多年置县史,开启历史新纪元。党的十八大以来,静海区广大干部群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奋力谱写新时代静海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形成了“两城三区六园”的产城融合发展格局和以“六大产业”为主导、多点支撑的现代产业格局。
      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
      拿出“静海方案”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家住静海区中旺镇的刘华每每到河北省青县探亲就叫苦不迭。
      中旺镇与青县接壤,但长久以来,“断头路”和“瓶颈路”让两地之间的路程变得“遥远”。
      不久前,贯通两地、全程8.4公里的“曾高路”竣工通车。
      记者见到刘华,灿烂的笑容洋溢在她的脸上,“道路通了,心情也跟着舒畅了。”
      “要想富,先修路。”同样,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在打通三省市互通互联中,在增强民生福祉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最直接有效的路径。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五周年来,特别是随着“国家大事、千年大计”雄安新区规划建设,静海区以抓好服务北京疏解、服务雄安建设、服务天津定位、服务滨海开放、服务周边发展“五个服务”为突破口,全力打造天津对接服务雄安新区示范区。
      ──精准定位,规划引领。制定印发《中共天津市静海区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天津市委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指示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实施意见〉的工作方案》和《贯彻落实市委实施意见的任务责任分工》,区委定期督任务、督进度、督成效。
      ──立足协同,一体推进。2018年,与河北省沧州市、廊坊市签署了《关于深化静沧廊(3+5)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津冀“1+5”交通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等。率先在北京设立静海区服务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办公室, 2019年以来签约北京项目17个,总投资33.6亿元。
      ──提升获得感,增强幸福感。2018年以来,先后举办了“京津冀年货节”“京津冀文化旅游美食节”等系列活动。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绿色通道,14家医疗机构实现异地结算。
      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动产业提档升级
      昔日团泊洼,今日健康城。
      驱车来到天津健康产业园,丽日晴空、白云如絮,郁郁葱葱的景观植物与鳞次栉比的建筑物相嵌相融。
      在天津协和华美医学诊断技术有限公司血液病检测实验室内,各类仪器设备排列在试验台上。
      “天津协和华美主要从事血液病诊断、肿瘤个体化诊疗检测、基因测序和精准诊断技术研发。”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蔺亚妮表示,公司已经和全国700多家医院合作,服务范围覆盖全国90%人口所在的地区。
      天津协和华美医学诊断技术有限公司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组建的第三方医学检测实验室,拥有员工近300人,专业技术人员中40%为硕士以上学历。
      “我们落户在静海,就是看中了天津健康产业园的产业集群效应。”该公司总经理汝昆坦言。
      瞄准市场,腾笼换鸟,以“三大变革”助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持续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如今,大循环、大制造、大健康、大物流等具有静海特色的新动能在静海强势崛起。
      ──循环经济产业做大做强。建成全国唯一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国家级园区──天津子牙经济开发区。建成银隆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预计2019年销售收入40亿元。
      ──大健康产业有声有色。依托天津健康产业园,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园区先后承担了东亚运动会、全国运动会、WTA女子网球公开赛等众多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建有全球唯一一家萨马兰奇纪念馆。天津医科大学、中关村生命科学园静海分园、国际糖尿病医院等一批优质高端医疗、教育资源相继落户。
      ──先进制造向智能制造跨越。引进艾玛、捷安特、富士达等一批国内外知名自行车生产企业,被授予“中国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之都”。国内首家全面采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电镀园区建成投产。破解钢铁围城,打造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描绘“大美静海”
      如何织就静海“绿”,让人民群众共享绿色发展成果?
      从践行“绿色决定生死”,到“散乱污”企业综合治理;从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到抓实抓牢人居环境全域清洁化;从严守生态红线,到“退渔还湿”工程实施,静海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高质量发展绘制“绿色底片”。
      日前,记者来到静海区独流镇凤仪村,只见一棵棵行道树迎风挺立在村口坑塘四周,一块河长公示牌醒目竖立在旁,“坑塘名称:凤仪四号坑”“乡镇河长:独流镇镇长周辉”“村级坑长:凤仪村张恩明”等一系列信息公示在上面。
      “俺们村共有3个坑塘,每个坑塘都有各自的‘坑长’。”该村党支部书记张恩明表示,我们每天都会组织力量对坑塘周边杂草、垃圾及水面漂浮物等进行清理,并组织开展巡查检查。
      在张恩明的带领下,记者在村里转了一圈,发现不论是主干路还是胡同里弄都很干净,“我们每月都会以党员活动日为契机,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及入党积极分子对全村进行‘大扫除’,同时还会积极动员广大村民参与其中。”
      凤仪村仅仅是静海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缩影。2018年,静海区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础上实施全域清洁化工程,从根本上破解农村环境“脏乱臭差”等突出问题。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事关每个人根本利益,事关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实施生态补水工程,2018年,静海区共完成大清河补水2700万立方米,静海南部区域补水1500万立方米,有关河道补水2700万立方米。严守团泊湖湿地生态红线,成立团泊鸟类自然保护区管委会,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健全区、镇、村三级网格管理体系。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强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八大战役”。巩固拓展中央和市环保督察整改成果。2018年,PM2.5浓度达5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
      对标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工程,大力实施生态储备林建设,2018年完成造林绿化7.02万亩,林木绿化率达到28.7%。改造提升“百里林海”,构筑“东湖西林”生态格局。
      推进清洁取暖工程,2018年以来,城区新建供热管道31.86公里,乡镇农村新增燃气管道373.33公里、覆盖12个乡镇84932户居民用户,“煤改气”“煤改电”惠及9.5万户家庭。
      新时代、新使命、新担当,静海区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步伐将更加坚定有力,静海人民追梦、圆梦的道路定会越走越宽。
      不忘初心 矢志奋斗
      推动静海不断朝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前进
      静海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静海与全国同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静海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为元为纲,按照市委“五个现代化天津”建设要求,大力实施“1351”工程,扎实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静海实施,奋力谱写了新时代静海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始终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静海一切问题的根本所在。区委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题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静海现场办公会精神,经过历届区委接续奋斗,初步构建起以循环经济、健康产业、先进制造、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现代农业“六大产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夯实了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成就的取得,得益于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静海最大的政治资源、政治动力。区委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新的历史窗口期,坚持高站位、大视野、新理念,主动把静海放到国家战略大背景中去谋划,形成了“服务北京疏解、服务雄安建设、服务天津定位、服务滨海开放、服务周边发展”五个服务的发展思路,实现了在发展中服务、在服务中发展。
      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坚持不懈推进对外开放战略。开放才能纳新,开放才能发展。区委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契机,深入推进国际高端产业务实合作。大邱庄镇获批建设中德生态城。同时与意大利在产业项目、音乐文化以及商贸物流等方面开展合作,与新加坡丰树集团在现代仓储物流、中央厨房高端餐饮等方面开展合作;与新加坡长成控股集团合作的装配式建筑项目已经落地。与欧盟在自行车零部件、钢铁及其制品产业开展了贸易交流。目前,静海与176个国家实现经贸往来。今年前7个月,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08.6亿元,位居全市第三。子牙海关于2012年顺利开关;2019年7月,海吉星保税库获批,实现了国际农产品从天津口岸直提入库,进一步提升了对外开放水平。
      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始终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区委坚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先后出台“科技10条”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领域,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2018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16.8亿元。规模超亿元科技型企业达到26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2家。建成市级企业重点实验室5家、众创空间3家、企业孵化器3家、工程技术中心6家、生产力促进中心10家、企业创新联盟2家。同时,注重发挥高水平创新平台对人才的吸附和集聚效应,形成了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成就的取得,得益于持续不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区委牢固树立“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累计取消审批事项24项,取消审批要件、减少审批环节134个,90%以上审批事项实现“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承诺办结时限压缩了74.7%。区委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制定出台营造企业家创业发展良好环境的“静海16条”。2018年,全区民营经济达到23524家,增加值占比达到85.8%。
      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始终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根本保证。区委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开展“强初心、铸忠诚、守纪律、勇担当、转作风、见实效”实践活动,把“找差距、抓落实”作为最终目的,促进党员领导干部知行合一、担当作为。大力实施“静海干净工程”三年行动,以政治生态干净保障社会生态和环境生态干净,营造了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强大气场。
      亮点1
      “雄滨走廊”上的“大健康”集群
      身处“雄滨走廊”中心地带,天津健康产业园以健康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建设集教育培训、体育健身、文化创意、休闲度假、商务贸易、科技研发和生产于一体的生态宜居新城。
      23个专业化国际标准体育场馆拔地而起,先后承接第十三届全运会、WTA天津公开赛等一系列国际国内重大赛事。2017年,静海团泊湖地区被命名为团泊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成为继奥林匹克中心场馆群以来天津第二个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
      作为养老康复产业核心区,位于健康产业园内的康宁津园首创了集全龄化社区、全模式养老、全程持续照护为一体的“三全”社区,已成为目前全市规模最大、设施最全、智能化最高、功能覆盖面最广的新型养老综合体。这里建立起完善的“三级医疗”护理体系,正在从“医养”结合向“医养康”结合的养老模式过渡。目前,康宁津园一期、二期已经完工运营,入住老人1300余名,其中来自北京市的老人占了将近一半。
      这几年,天津体育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新校区先后落户团泊新城西区,天津医科大学新校区也正在紧张建设。到2021年,这里将形成集医学高校、专科医院、医疗研发于一身的“大健康”产业群。
      亮点2
      从废品堆里“淘”出绿色经济
      电子垃圾如果弃之不顾,便是环境杀手;如果加以循环利用,便是一座“城市矿山”、一条绿色经济带。
      实行“圈区管理”,强化环境约束;以优质新能源项目为抓手,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推广“互联网+”技术,完善电子化交易模式……这些是天津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发展绿色经济的关键所在。
      在国内先进的拆解车间,小到手机、大到汽车,通过流水线拆解,将手工拆解数小时的时间压缩到15分钟,节能六成,节材七成。
      一块巴掌大的电池,为体型超过8米的公交车提供可靠的绿色动能。在天津银隆新能源生产基地,以钛酸锂动力电池、氢燃料电池、电机电控为集成系统的电动商用车和乘用车、智能电网、储能系统、充电设备制造已初具规模。目前,67台装置“银隆钛电池”的新能源汽车已在静海区投入运营,有效节约了充电成本和设施投入。
      作为全国第一家以循环经济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绿色集约发展,目前已入驻企业29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90家。
      园区每年可节能524万吨标准煤,少排放二氧化碳166万吨、二氧化硫10万吨,每年处理加工各类再生资源150万吨,成为我国最大的“城市矿产”基地。
      
  • 华明智能制造特色小镇创建取得新进展 2019-08-12

      通过华明智能制造小镇创建,吸引了包括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一大批顶尖高校科研院所和北京高科技企业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我市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 市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关于明确示范小城镇建设相关事项的通知 2019-08-12

      我市开展示范小城镇试点建设以来,在市、区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保障和改善了民生,解决了广大农民最关心的安居乐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为全市交通、能源、水利、科技、生态保护等领域重大项目落地实施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更好适应新时代对新型城镇化提出的工作要求,探索改革创新途径,本着用足用好国家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相关政策的原则,我委会同市财政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委印发了《市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关于明确示范小城镇建设相关事项的通知》(津发改城镇〔2019〕128号)及时对示范小城镇建设路径、审批权限、融资扶持政策、市级部门分工协作、区政府主体责任等七个方面进行了明确,多渠道拓展了示范小城镇建设思路和路径。
      
  • 天津西青杨柳青文旅特色小镇经验纳入第一轮全国特色小镇典型经验 2019-08-12

      4月19日,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在浙江召开2019年全国特色小镇现场经验交流会。会议主题为“坚持规范纠偏、典型引路两手抓,推动特色小镇有序发展”。会议重点分析了部分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的一些乱象乃至变形走样的问题。国家发改委重点推出了第一轮10个全国特色小镇的五个方面典型经验,天津西青杨柳青文旅小镇作为典型经验之五的典型代表,在大会上做了典型经验发言。
      
  • 天津智慧能源小镇建设进入实施阶段 2019-07-26

      中新网天津5月8日电 光伏座椅可以实时为手机充电,住宅内可以自动调节屋内照明和房间温度,电动汽车能够无线充电并进行远程操作控制。这不是想象,而是即将成为现实。5月7日,天津智慧能源小镇示范工程全部项目完成可研批复,正式进入项目实施阶段。智慧能源的种子在绿色的春风中萌芽、成长。
      智慧能源小镇建设是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智慧能源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泛在电力物联网在天津落地应用的样板工程。国网天津电力加快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选取中新天津生态城(惠风溪)小镇和北辰产城融合区(大张庄)小镇为示范区域,分别致力于打造“生态宜居型”和“产城集约型”智慧能源小镇,到2020年9月,两个小镇将全面建成。
      中新天津生态城(惠风溪)智慧能源小镇是国家首批一类试点,主动配电网可以智能检测电网健康程度,发现异常能够准确上报并指挥抢修。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替代人工作业,使电网运行更安全、更智能、更高效。净零能耗建筑利用最先进的建筑及能源技术,实现所需能源100%自产目标。新型智能电能表和家庭能量路由器,通过app软件一键操作,实施监控并调节家中用电情况,让居民享受到智能家电管控带来的便利。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和“一拖多”充电系统提供多种便捷充电模式,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系统能够引导电动汽车有序高效充放电。建设综合能源服务广场,居民可以体验到智慧灯杆、光伏座椅和多种绿色能源公共设施带来的便捷。在这里,能源利用更智能,出行更低碳,体验更便捷,电网状态被全息感知,人们的生活方式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北辰产城融合区(大张庄)智慧能源小镇地处京津冀综合发展主轴,是天津市唯一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开展智慧能源建筑优化示范,可以实现建筑能源智慧感知、协同调控,充分保障清洁高效用能和智慧办公。建设的柔性交直流混合配电网,使光伏、储能、电动汽车与电网可靠互联,满足产城融合区高品质用电需求。能源互联网能够实现各种终端能源信息互联互通,有效支撑综合能源优化互补和高效利用。小镇能源管理平台,广泛应用“大云物移智”及综合能源等领域先进技术,为小镇提供能源管理、监测、优化等服务。该小镇以柔性多状态开关等设备为能源路由,以空天地协同一体化的通信网络为信息路由,能源流、业务流、数据流真正实现了“三流合一”,建成后可以接入风、光、气、地热等多种能源形式,服务用户320户以上,实现互动电力服务容量达60兆瓦。
      国网天津电力互联网部信息处处长王旭东介绍,智慧能源小镇示范区内的综合能源利用效率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清洁能源消费将达到90%,供电可靠性大于99.999%,户均节能15%以上。到2022年底,我们10个这样的智慧能源小镇将在天津落成。
      
  • 看得见绿色发展 留得住稻耕乡愁 2019-07-11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津南区高质量推进小站稻振兴
      条条田垄整齐划一,片片稻秧鲜嫩翠绿,纵横交错的沟渠清波荡漾,阵阵清风拂过,排排“碧浪”层层延展,翻滚着“游”向远方……盛夏时节,在津南区小站稻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7200亩小站稻在阳光的沐浴下争相吐绿、拔节生长。
      优选良种“基因” 培育精品水稻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海南国家南繁基地考察时,曾关切地询问我市“小站稻”情况,并且鼓励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要勇于创新,为全国人民从吃饱到吃好作出更大贡献。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小站稻的重要指示精神,市委市政府编制出台了“小站稻振兴”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作为小站稻原产地的津南区通过田间地头的调研摸底,更进一步明确了“小站稻”的发展定位,凝练出“源、种、魂”三大核心,将“做优做强‘小站稻’品牌”纳入全区重点工作,并加足马力,迈出跨越步伐。
      今年3月,津南区首个小站稻核心育秧中心落户北闸口镇吕坨子村。中心总占地面积约50亩,拥有35个育秧冷棚,全部采用基质育秧方式,有效避免土传病害,并大大减少人工成本及化肥、农药的使用,从源头上为小站稻品质把好关。天津金谷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远清介绍说:“除了在选种育种上挑选‘优质基因’,我们还通过施用内蒙羊粪、豆饼豆粕等有机肥,开展统防统治,为大田壮苗提供绿色保障。”今年,中心共培育出15万盘健壮的基质秧苗,为津南及周边地区5000亩优质小站稻的耕作奠定了基础。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优选良种、优质培育,是津南区做优做强“小站稻”品牌的招法之一。整合粮贸公司、小站稻开发公司等12家国企,津南区组建而成了天津金谷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谷集团”)。这个农业产业化集团在成立之初便积极“牵手”天津市农科院作物所、水稻原种场及天隆种业公司等“智力”资源,近两年新育成的特优质水稻品种金稻919等,经专家鉴定,可跻身世界先进水平。
      今年,包括金稻919在内,金稻777、津原E28等均作为主栽品种深耕津南区葛沽、北闸口、八里台、小站等多个小站稻作区。区农业农村委主要负责人表示,2019年,津南区已有17个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水稻新品种进行实验,“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指导的育种团队天隆科技也加入进来,助力小站稻种源研发,支持天津高端米业发展。
      践行绿色理念 推进产销一体
      在津南区吕坨子村小站稻示范种植区,排排秧苗整齐傲立,将田野装点得生机一片,农户们奔走忙碌于田间,弯腰除杂、精细间苗,一幅“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的美丽画卷呈现眼前。
      “我们全新引进的‘水稻覆膜旱播湿管技术’就是在这片试验田中率先试用的。”韩远清指着远处的稻田介绍说:“我们规划出了10亩水稻田,在全区先行先试,这种技术免育苗、免插秧、不泡田,不仅能够节约水资源,还可降低劳动强度,提高产量,节约综合种植成本,实现绿色环保生态的目的。”
      近年来,在津南区小站稻耕作区,不仅水稻覆膜旱播湿管、绿色防控助力春播、物联网监控等一大批以绿色为核心的保护性种养和管护模式逐渐兴起,而且通过连通水系、引进优质水源,稻田逐批分次得到改良。截至目前,津南区优质小站稻种植面积已从原先的1万亩扩大到现在的3.7万亩,今年全区小站稻产量预计达到2万吨。
      为不断延伸小站稻产业链,今年6月,投资近7000万元的小站稻加工中心正式调试运行。这里拥有北方最先进的大米生产线,年产优质小站稻5万吨,并可依托产能数据,重新制定小站稻系列产品品质标准,达到国际标准化生产流程要求。韩远清表示,中心全新的生产设备投入运营后,日加工量提升了近3倍,碎米率有效降低,出产的小站稻更加晶莹剔透。
      脱下质朴,换上华装,如今,“精装”小站稻已在中石化、荣程及京东、天猫等线上线下销售平台的合力宣传推动下,进入到300多家北京连锁超市、380多家中石化易捷便利店。2018年销量突破3000吨、销售额1600万元,今年的销售量有望达到8000吨。
      目前,津南区正在市农业农村委的指导下积极牵头组织全市40余家科研院所、加工企业及水稻种植合作社,筹划成立天津市小站稻产业协会,计划在未来实现资源共享与互补,并围绕种子技术开发、种植、收储、加工、销售、加工副产品的利用、农业休闲旅游等,构建统一生产格局、统一加工标准、统一产品包装、统一品牌标识、统一产品营销的产业联合体,维护小站稻品牌形象,扩大小站稻影响力。
      留住稻耕乡愁 打造文化名片
      “20年前,‘小站稻’成为全国第一个粮食作物地域性证明商标,因如水似玉、晶莹甜糯、清香爽口、回味甘醇,而有‘一家煮饭,四邻飘香’的美誉。每逢秋收,稻田连片金黄,稻穗沙沙作响,好景美不胜收!”追溯起小站稻的起源,津南区政协原研究室主任何瑞章感慨不已。
      近年来,津南区多措并举改善水源条件,启动小站稻复耕工作,恢复性种植的成功增强了小站稻品牌振兴的信心。21世纪以来,小站稻先后获得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中国稻米博览会金奖、首届全国优质(粳稻)品种食味品质金奖等各类农业展会最高奖项。2017年,津南区被中国粮食协会授予“中国小站稻米之乡”。
      “一篙御河桃花汛,十里村爨玉粒香”,小站稻的活力焕发离不开种源优化、科技助力、产业叠加,更离不开稻耕乡愁。
      去年,作为国内首个为单一地域性水稻品种设立的展览馆──小站稻作展览馆以钻石形态伫立小站镇繁华街区。展览区采用最先进的声光影电效果,浓缩起小站稻作的千年历史、一路发展与现今成绩,令众多游客流连忘返。“它不仅是一座科普基地,更是津南区稻耕文化的‘藏宝箱’,直抵心灵的文化普及窗口,是小站稻产业链上下游相互融合的一大亮点。”杭州米来鲜科技有限公司“金川一号”推广项目相关负责人徐艳芳参观时说。
      有形的记录与无形的传承交织,农业生产与文化旅游相融。目前,有着浓郁海下风情的《小站挠秧号子》已被收录第四批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与此同时,津南区还打造了以小站练兵史实为基础,以北洋历史、天津近代文化、小站稻文化为脉络的“近代中国看天津”项目──小站练兵园,建设了建筑外观犹如一颗晶莹稻米的大型室内水上游乐项目──海世界·米立方。即将建设的文旅项目──蓝光“稻米侠”主题乐园,也将以更加新颖更富创意的姿态展现在全国游客面前。
      未来三到五年,津南区不仅将打造全市小站稻高品质种植展示区,擦亮小站稻原产地招牌,还将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把小站稻振兴融入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之中,立足古镇小站,积极打造以田园综合体为亮点、以徽派民居为特点、以全域旅游为目的地的小站稻耕文化特色小镇,实现农业、文化、旅游、产业、生态等多功能叠加,让群众在品味稻香中记住“乡愁”,让小站稻在新时代发展中焕发新生机!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隐私声明
党政机关 党政机关

主办单位: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系电话:022-23142050技术支持:市大数据管理中心

网站标识码:1200000015津ICP备 08100007号-14 徽标津公网安备12010302000991号

主办单位: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联系电话:022-23142050网站标识码:1200000015

技术支持: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津ICP备 08100007号-14

徽标津公网安备12010302000991号

党政机关
IE版本小于9,为了不影响您的浏览效果,请升级IE版本!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