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天津市
2020年农户种植意向调查报告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
按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做好2020年农产品成本调查数据审核汇总工作的通知》(发改办价格[2019]1122号),天津发改委价格成本调查队对本市8个区148个农户2020年种植意向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户2020年户均预计播种面积14.66亩,比上年增长1.21%。其中户均粮食作物预播6.95亩,占总面积的47.41%,户均棉花预播0.31亩,占总面积的2.11%,蔬菜瓜果仍为种植首选作物,户均预播7.40亩,占总面积的50.48%,种植结构基本稳定。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户均粮食播种面积下降
2020年农调户粮食作物户均预播种总面积6.95亩,比上年实际的7.00亩减少0.05亩,减幅0.77%,其中,粳稻户均预播4.39亩,比上年实际的4.37亩增加0.02亩,增幅0.46%;玉米户均预播1.68亩,比上年实际的1.73亩减少0.05亩,减幅3.12%,小麦户均播种0.88亩,比上年实际的0.90亩减少0.02亩,减幅2.25%。分析我市户均播种变化原因:
(一)粮食作物产量实现十五年连续丰收,粮食价格倒挂,粮食市场价格低,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种粮效益下降,促使农民种粮意愿不强。
(二)振兴“小站稻”做为我市农业发展战略重点,受到国家和我市的高度重视,在优化调整种植结构中,在有限的粮田面积上优先推广。天津小站稻历史悠久、米质优异,强有力的政策力度激发了农民种热情,反映到农民种粮意向安排上,农民种粮意愿有所增加。津南、西青、宝坻、宁河等区通过举办“大美稻香”生态文化旅游节加快构建产业融合发展的小站稻全产业链,推广“公司+农户”合作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大大推广了小站稻的种植。本次调查中,新增加粳稻调查户,准确反映我市种粮变化情况。
二、户均棉花种植面积减少
2020年农调户棉花户均预计播种面积0.31亩,与上年实际播种的0.31亩持平。一方面,棉花种植极易消耗劳动力,每亩消耗劳动力约是小麦的4倍,机械化程度低,由于我市用工成本高,棉花种植没有优势;另一方面,国内棉花价格低位徘徊,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我市作为非棉花主产区,只有宁河传统种植户种植,播种面积基本稳定。
三、户均蔬菜瓜果种植面积增加
2020年农调户蔬菜瓜果预计户均播种面积7.40亩,比上年的6.72亩增加0.68亩,增幅10.12%,其中蔬菜户均播种面积7.27亩,同比增长8.18%。近几年,随着设施农业的推广,经济作物比较效益日益显现,尤其是大城市蔬菜消费量大,蔬菜瓜果行情一路向好,农户种植意愿有所增强。为增加农民收入,我市围绕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战略,推进种植业发展提质增效,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契机,我市积极推广设施农业,设施农业不仅增加菜农的收益,而且让菜农看到设施农业的高效前景,提高生产积极性。稳定农业从业队伍,保证“菜篮子”安全。同时,以设施农业为依托,充分发挥地理位置优势和农业资源相对优势,促进更多优质蔬菜瓜果供应北京市场,全力推动“津菜进京”工程,打造25家“津菜进京”基地,辐射面积2.6万亩,80%以上农产品供应北京市场,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丰富首都民众菜篮子,促进京津农产品产销融合发展。
四、分析和建议
一般来说,农户种植意向除取决于种植习惯、土壤特征等内生因素外,还主要受到两个外部预期因素影响,一是市场激励。农户种植意愿受农产品市场价格和经济效益影响较大,农民往往偏向于种植利润较高的“高价位”品种;二是政策导向。近几年国家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些农业政策调整较大,对农民种植意向造成深刻影响。因此,如何运用市场和政府“两只手”,引导农户合理调整种植品种结构,实现农业调结构与农民增收“双赢”,意义非常重大。
(一)本市推行农业结构优化调整战略,大大提高了农民种植积极性,提高了农民经济效益,标志着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2020年我市将继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打造智能农业示范园区,确保休闲农业综合收入增长,促使规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重点围绕京津冀都市圈,增加绿色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实施信息化、精准化管理。
(二)在本次种植意向调查中可以看出,农民的市场意识不断增强,能从比较效益方面调整品种结构、规模,根据政策安排生产。但同时也应清醒的看到,农业生产仍然存在着单一性、盲从性的问题,还有部分农民调整种植结构缺乏科学引导,缺乏对市场的了解,产销信息不对称,有的农户还处于单打独斗、自我摸索的阶段,有的农户种植结构调整适应不了当前的市场需求,单凭个人的判断与推测,很难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因而农户种植结构调整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因此建议:一是继续优化农业结构,引导和鼓励农民发展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化经济作物,大力发展紧缺和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小站稻产业发展,力求做到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使“天津小站稻”焕发新活力。
二是加强对农业生产的信息引导,加大农业政策宣传力度,以需求为导向,及时向农民提供有关农产品供求、价格等信息,引导农民合理调整种植结构,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三是强化品质意识。组织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推广普及良种良法相配套和绿色高产优质相结合的农业新技术,提高农户种植的科技含量和绿色水平,引导农户种田从增产向提质转变,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以推广“天津小站稻”、“津菜进京”为契机,加强与互联网电商、大型超市、物流企业等的合作,打造天津农产品品牌,促进更多优质农产品供应北京乃至全国市场。
2020年1月8日
(建议此件主动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