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发展亮点频现、新意迭出。但与此同时,市场需求低迷,行业走势分化,下行压力仍然较大……这是当前经济增速数据背后的几许深意。
发展新阶段,经济增速需要新坐标。2010年以来,经济增速逐年下降,但却“减速不减势”。据统计,本世纪初期,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拉动的新增就业为70万人左右。而2014年,中国经济以7.4%的增速,实现了1332万人的城镇新增就业,即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接近180万人。
之所以如此,离不开中国经济的两个积极变化:一是体量更大——经济增速中的每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实际增量、所集聚的发展动能和所创造的就业机会,均与以往大不相同。二是结构更优——2013年,在经济增速的逐步放缓中,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这一趋势当前仍在延续。而同样的增加值,服务业创造的就业岗位要比制造业多两三成。
当前,就业基本稳定,收入同步增长,能耗强度下降,经济增长仍处于合理区间。也正是基于中国经济的这些表现,宏观调控才有底气不搞“强刺激”,而是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针对新情况新问题,用好多种政策工具,守住稳增长保就业增效益的基本盘。
不唯GDP,不是不要GDP。特别是对我们这个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仍然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有学者估算,按照“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要求,在2011~2014年已有基础上,2015~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需年均增长6.7%。而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速已降至6.8%。经济增速若“一路下行”,上述“翻一番”的目标或将难以实现。而且,一旦形成增速不断下降的社会预期,企业投资、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都将受到影响。
稳增长、调结构任务繁重,如何在二者之间把握平衡,重要且紧迫。
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世界经济低增长、低通胀、低需求同高失业、高债务、高泡沫等风险交织。从国内形势看,需求下降、企业去库存压力加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房地产市场步入调整期等因素相互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增加。
而从发展动能看,今年以来,在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装备“走出去”,以及发展服务业等方面,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的措施正在稳步推进,并已见到成效。
同时,从能够对经济增长发挥关键作用的投资来看,空间仍然很大。一方面,特定门槛会越来越“高”——那些方向有误、建设重复、产能过剩的项目,将难再上马。但另一方面,更多领域将越来越便利——通过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举措,以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越来越多的领域向社会资本敞开大门,且朝着公开、透明的方向迈进。特别是在养老、环保、清洁能源、水利、交通等诸多领域,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空间巨大。
不可否认,当前在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过程中,不同地区、行业和企业并非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例如,有的行业利润持续下滑,但也不乏逆势而上者;新旧产业接续上,有地区青黄不接,但也有地区较为顺利地完成动能转换。同样,在多样化的消费需求面前,有的企业能够觅得商机,有的却踌躇不前。简言之,在上一轮结构调整中,那些起步较早、准备较为充分、对形势和技术发展趋势研判较为准确的市场主体,已较早受益,并在引领新常态中占据主动。
发展新阶段,经济增速需要新坐标。2010年以来,经济增速逐年下降,但却“减速不减势”。据统计,本世纪初期,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拉动的新增就业为70万人左右。而2014年,中国经济以7.4%的增速,实现了1332万人的城镇新增就业,即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接近180万人。
之所以如此,离不开中国经济的两个积极变化:一是体量更大——经济增速中的每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实际增量、所集聚的发展动能和所创造的就业机会,均与以往大不相同。二是结构更优——2013年,在经济增速的逐步放缓中,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这一趋势当前仍在延续。而同样的增加值,服务业创造的就业岗位要比制造业多两三成。
当前,就业基本稳定,收入同步增长,能耗强度下降,经济增长仍处于合理区间。也正是基于中国经济的这些表现,宏观调控才有底气不搞“强刺激”,而是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针对新情况新问题,用好多种政策工具,守住稳增长保就业增效益的基本盘。
不唯GDP,不是不要GDP。特别是对我们这个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仍然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有学者估算,按照“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要求,在2011~2014年已有基础上,2015~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需年均增长6.7%。而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速已降至6.8%。经济增速若“一路下行”,上述“翻一番”的目标或将难以实现。而且,一旦形成增速不断下降的社会预期,企业投资、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都将受到影响。
稳增长、调结构任务繁重,如何在二者之间把握平衡,重要且紧迫。
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世界经济低增长、低通胀、低需求同高失业、高债务、高泡沫等风险交织。从国内形势看,需求下降、企业去库存压力加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房地产市场步入调整期等因素相互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增加。
而从发展动能看,今年以来,在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装备“走出去”,以及发展服务业等方面,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的措施正在稳步推进,并已见到成效。
同时,从能够对经济增长发挥关键作用的投资来看,空间仍然很大。一方面,特定门槛会越来越“高”——那些方向有误、建设重复、产能过剩的项目,将难再上马。但另一方面,更多领域将越来越便利——通过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举措,以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越来越多的领域向社会资本敞开大门,且朝着公开、透明的方向迈进。特别是在养老、环保、清洁能源、水利、交通等诸多领域,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空间巨大。
不可否认,当前在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过程中,不同地区、行业和企业并非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例如,有的行业利润持续下滑,但也不乏逆势而上者;新旧产业接续上,有地区青黄不接,但也有地区较为顺利地完成动能转换。同样,在多样化的消费需求面前,有的企业能够觅得商机,有的却踌躇不前。简言之,在上一轮结构调整中,那些起步较早、准备较为充分、对形势和技术发展趋势研判较为准确的市场主体,已较早受益,并在引领新常态中占据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