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背景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该涨就涨,应降则降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时间:2015-09-24 11:17
sm(1).jpg
    近日,哈尔滨就居民供热费下调进行价格听证。这场国内久违的“听降会”,使冰城迅即成为舆论热点。
    价格听证之所以广受关注,与其特质密切相关:一头连着供给,一头牵着消费,价格刻度上每一处细节变化,都会给两端带来重要影响。此前多年,在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要素综合成本不断上升等原因综合作用下,价格听证会“涨价十居八九,降价相对鲜见”。“逢听必涨”“为涨而听”等非理性说法,也总能吸引一些人眼球。
    讹误盛行,恰恰说明科学诠释缺位。依据《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我们不难得出两个明确结论:其一,听证在特定领域和环节是“必修课”——定价机关在依法制定(含调整)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和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过程中,应当实行听证;其二,听证过程是一门“统筹学”——政府价格主管部门采取听证会形式,征求经营者、消费者和有关方面意见,对制定价格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论证。
    这意味着,价格听证绝不是“逢听必涨”“为涨而听”,而是“涨有涨因、降有降由”的科学论证过程。
    价格是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的“晴雨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的价格走势,主要受经济周期上行阶段影响,涨价次数较多,幅度也比较大。那个阶段的大部分价格听证,不可避免地表现为“涨价扮主角”,阻力也因此较大。听证会的主要任务,是耐心说服公众,给出透明合理解释。
    近一两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国内外大宗商品价格出现转折性变化,原油、煤炭价格甚至出现“腰斩”。因此,下调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相关价格,是顺时应势之举。此时的很多价格听证,阻力不再强劲,降价渐居主流。听证会的主要任务,也转为拿出扎实依据,规范企业行为。
    “该涨就涨、应降则降”的价格听证,才体现出制度设计初衷。我们期待,这种科学负责的精神今后能得到更多展现。
    制定或调整价格,只是第一步。严格到位的监管,愈显重要紧迫。一方面,这些年我们看到价格政策和调控确实趋向完善,但另一方面,价格监督和反垄断仍需发挥更大作用。从手机流量到廉价药品,从小区停车费到输配电价格,如何监管到位,怎样放管结合,都还有大量文章可做。
    从更广范围看,价格既有全局属性,也有区域属性,新常态要求我们统筹好二者关系。全局属性,主要是指优化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和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区域属性,主要是指根据市场变化,合理制定或调整价格,以确保本企业、本地区的产品和服务更具竞争力。
    此前,一位长期关注东北发展的专家曾表示,受冬季供暖期偏长影响,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成本,东北要比其他地区高出不少。新阶段东北振兴发展要“滚石上山”,这更需“落细落实,精确计量”——该带的一斤一两都不偷懒,该扔的一克一毫都不恋栈。要达此目标,不妨就从价格精准制定和科学调整做起。
    目前,政府定价占全部商品和服务销售额的比重,还不到3%。但越是如此,定价和调整越要科学审慎,这有助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从这个角度回看哈尔滨下调居民热价,以及东北地区近期其他领域的价格制定或调整,就显得别开生面。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隐私声明
党政机关 党政机关

主办单位: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系电话:022-23142050技术支持:市大数据管理中心

网站标识码:1200000015津ICP备 08100007号-14 徽标津公网安备12010302000991号

主办单位: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联系电话:022-23142050网站标识码:1200000015

技术支持: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津ICP备 08100007号-14

徽标津公网安备12010302000991号

党政机关
IE版本小于9,为了不影响您的浏览效果,请升级IE版本! x